姜维进入北道数十里后,听说了诸葛绪军队后退三十里的行动。
姜维立即下令,让军队趁机立刻回过头来,越过了桥头。
当诸葛绪察觉自己上当时,蜀军已远远离去。追赶不及。
至此魏军派出六万精锐阻止姜维三万兵马回师的目的已经破产。
诸葛绪上了姜维的当。而姜维正一路朝阴平方向进军。
且说,姜维从桥头至阴平进军。一路往南撤。
姜维到阴平之后,开始召集兵马。本来想去往关城,姜维在得知关城失守后。姜维突然改变了进军方向。开始向白水进发。
姜维军在南撤白水的过程中,在中途遇到了驻守在白水的廖化。
于是,姜维和廖化一起去赶赴阳安关。但在去往阳安关的途中,一个叫汉寿的地方。遇到了张翼,董厥等蜀汉援军。
姜维在张翼的口中得知阳安关已经失守了。再往前方阳安关走,就要遇到魏军了。
于是,姜维果断下令。全部蜀军南撤至剑阁(剑门关)!抵抗魏军!
姜维等人带领蜀军南撤至剑阁(剑门关),并在剑阁驻守起来。与快到剑阁的钟会军对峙!
魏军这边,钟会开始命令大军朝剑阁方向进军。
其实剑阁这个地方就在现在的四川剑阁县,西有相边的两座山,分别名为小剑山和大剑山。这里的地形非常地险峻。而且道小谷深,易守难攻。
所以剑阁又称剑门关。剑门关从此就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
姜维正是利用了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的。
这时远在成都的后主刘禅也认识到了危机感。
于是,刘禅派人向东吴求救。
吴国这时候也不愿意瞎掺和魏蜀之间的战争。但处于三国现在的形势。蜀国一旦被灭。司马昭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吴国了。
于是,吴国给了刘禅的面子。派出了丁封,孙异等去救蜀了。
后来,钟会大军终于到了剑阁。
但是钟会的大军被阻挡在了剑阁外的狭小道路上。进攻受阻了。
钟会大军前有剑阁雄关。寸步难行。后有黄金,乐城,汉城三个军事重地。
钟会意识到,现在如果再拖下去的话。就成了姜维战略“剑兵聚谷”的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了。
如果真要这样下去,钟会想。自己就比当年曹爽更惨了。
钟会只能又干起了自己最擅长的,自己最拿手的,动起了笔杆子。
钟会开始给姜维写劝降书。
你想想一个大活人姜维,在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怎么会说倒戈就倒戈的呢?再说姜维也不是那种投降给魏国的叛徒。他对蜀汉还是忠心耿耿的。
而钟会的想法是跟现实脱了节。他希望原为魏国草民的姜维,重回魏国的怀抱。
于是钟会开始写劝降书给姜维。
劝降书是这样写得:
“姜维啊,你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怀着常人没有的雄才大略。你所作出的功绩,威震蜀汉。声名华夏。远近都留下了您的威名。每当我想到您的时候。都想让您归化为我们魏国的人才。历史上的吴礼和郑桥,都不能和您相提并论。”
钟会在劝降书中先是大大地赞扬了姜维一番。说明姜维这样的人才,魏国求之不得。希望姜维能识时务一些。早日归降魏国为好。
劝降书写得不赖,可是钟会的如意算盘终究打错了。
姜维遇到敌人送来的劝降书。不但置之不理。姜维还继续连营加固,以防钟会。
钟会为了把这次伐蜀,演得更逼真一些。还另写了一个檄文派人发到蜀国那边去了。
钟会在剑阁这段时间里,闲得没事干。就发了一个伐蜀檄文。这个檄文不仅记载在《钟会传》中,还收录于《文选》之中。
这个檄文的原文是这样写得:
“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我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挫其将坠,造我华夏。。。。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
这檄文的意思就是自从汉室开始衰败以来,我们魏国太祖武皇帝曹操为了解救天下万民之苍生。南征北战,建立魏国。后来受天命。来征讨你们巴蜀之地的。所以,以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镇西将军钟会,五路并进。。。。
钟会写这个伐蜀檄文的意思就是安抚巴蜀百姓。说我们是以天命来讨伐你们的!
虽然钟会文笔俱佳,但是面对眼前的局势。面对剑阁的天险,还要以自己的武略攻之。
钟会见姜维那边也不回复。多半是招降姜维没戏了。
于是,钟会只得硬着头皮强攻剑阁。
而这时的姜维只是沉着地列营守险。
大家试着想想。魏军之前强攻黄金,汉乐城已经近两个月打不下来了。以这样的战斗力。安能一鼓作气攻下剑门关呢?只是钟会无奈地看着白白损兵折将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钟会攻关不克,只能引兵后退。而对面的蜀军则一直拒守在剑阁。
而魏军正处于非常疲惫的状态。粮食快用完了。在这儿鸟地方,也供应不上。
魏军面临弹尽粮绝的地步。
而且魏军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前有狼后有虎。处于进退维谷的僵局。
钟会军对剑阁屡攻不下。但剑阁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弃进攻。
于是,在这危急的情况下。魏军军心开始动摇。钟会有了退军的想法。
于是,钟会写信给邓艾商议退军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