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司马懿的儿子。
其中司马师是大儿子,司马昭为次子。
就是这两个大人物,把三国后期魏国政权搞得风生水起的。
司马师和司马昭并不是一根筋的。但是他俩却怀揣着同样的想法来到这个世界的。
那就是把司马家族做大,做强。
而他俩的父亲司马懿给他俩铺了一条好路——“高平陵政变”。
正是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把司马家族的政治影响力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因为司马懿干掉了当时一个非常难缠的对手——大将军曹爽。
曹爽一被干掉,曹氏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了。像曹芳,曹髦都不是什么很强的对手。
于是,曹芳,曹髦就成为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掌上玩物了。
司马师说废,立马就把曹芳给废掉了。而曹髦的命运也掌握在了司马昭的手里了。
那么司马师和司马昭是怎样变成了如今的“帝国鹰犬”的呢?
这还要从头说起。
司马师比司马昭大三岁。司马师出生于208年,司马昭是211年。所以说司马师是司马懿和妻子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为次子。
在年龄上,司马昭应该叫司马师为“哥哥”。在政治上,司马师也一直是司马昭的上级长官。
他俩给我的感觉,是一起同甘苦,共喜乐的生死兄弟。
在父亲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两个人就一起严格听从父亲司马懿的调度。
其中,司马师曾经在父亲司马懿未发动政变之时,听从父亲的旨意。偷偷养了死士三千。
这死士三千可了不得。在“高平陵政变”中担任守卫路阳城的主力御卫队。而他们的长官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师。
就是司马师这死士三千,才最终帮助父亲司马懿成功干掉曹爽。
司马师在这次政变中,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高平陵政变”的成功实施。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于是,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升了官。
司马师升到了卫将军,司马昭升到了安西将军。
司马师总是罩着自己的弟弟司马昭的。
如果说司马师在251年——255年的四年执政期间是奠基了司马家族的统治地位。
早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司马师全程参与了政变。而唯独没有司马昭来参与。
这也有可能是司马师与司马昭性格上的差异。司马师这个人,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大将军司马师性格刚毅,足智多谋。是一个长了脑子的莽夫。
司马师在军事上的这种优秀品格,受到了司马懿的信赖。所以让司马师参与这次政变。守卫洛阳城。司马懿还是比较放心的。
反观司马昭。司马昭这个人,性格上有点优柔寡断。就是一文弱书生。司马懿也看出来了。所以没让司马昭来参与政变。
司马昭这种性格只适合搞政治。军事上是不行的。
所以,在父亲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则是一步步培养司马昭。
于是,司马师尽量在每一次出征打仗,每一次平定内叛途中,都让司马昭来参与。
早在魏国发动“东兴之战”时。司马师就让司马昭当了魏军的监军。随魏军出征东吴。
后来虽然魏军大败而归。司马师则是第一个站了出来,他不怪别人。要怪就要怪自己。仔细想想:“当初为什么要发动这次战争?”
司马师没有给这次战斗中失败的将领们降职。而唯独给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昭降了职。
这是为何呢?
我估计是司马师想让司马昭一个暗示。这个暗示就是一旦在军事上或政治上失败,那是无法挽回的败局,后果不堪想象。
司马师处处都是在培养自己的弟弟司马昭能担当大任。让司马昭的性格上刚毅,坚强。
这可能也是司马家族培养后人的一种独家秘诀吧?
哪怕是后来的西晋,司马家族一直延续下来的秘诀就是培养后人。
这种方法,堪称“司马大学堂”。而学生就是司马家族的后人。
而从“司马大学堂”第一个成功毕业的高材生就是司马昭。
如果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么可以说:“司马师之心,残忍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