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司马师在平定保皇派的阴谋之中,李丰就是第一个牺牲品。
司马师在得知李丰的“阴谋”之后,亲自审问李丰,谁知李丰出言不逊,直接激恼了司马师。
最后,司马师竟然用刀把上的铁环锤死了李丰。
司马师的手段如此残忍,实属罕见。
后来,司马师在查办李丰“同谋”过程中,也是丝毫不留情,相继处斩了李丰“同谋”张缉等人,并诛杀了三族。将他们一网打尽。
司马师的残忍有点像当年的他的父亲司马懿,甚至还比司马懿更苛刻。
那谁让司马师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呢?魏国政局上正处于一种冰与火之间。
就是这样的权力的游戏。让司马师变成了一只“禽兽”见谁咬谁。
魏帝曹芳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在李丰的“阴谋”风波尚未平息。司马师又把瞄头对准了魏帝曹芳。
你说曹芳才多大啊?一个十几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孩,哪懂什么政变啊?
而司马师就认定他是同谋。
也许是曹芳的种种表现让司马师看不惯。
最后,司马师联名众臣上书郭太后。将曹芳废立。可怜的曹芳最后只能回到属国,颐养天年了。永不参政。
司马师擅行废立该没完,淮南那边又闹事了。
以前,司马懿平定了一次淮南叛乱。只是一个人。这次反倒来了两个人跟我对干。
司马师怎能忍了这口气呢?
司马师一亲驾出师,便布好了所有的阵势。密而不漏。并将毋丘俭,文钦一网打尽。
最后,毋丘俭,文钦的家人也被满门抄斩。
司马师的残忍性格在这里体现的一览无余。
幸亏司马师死得早,那么还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也要倒在司马师的铁蹄之下。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职位。魏国大将军之职。
但司马昭与司马师迥然不同。他的性格相当优柔寡断。不是很残忍的人。
司马昭经过他哥哥这些年的苦心栽培。在心智和性格上已经有了很大的长进。
曹髦想下诏让司马昭困死在许昌。自己才能完全当政。
可是司马昭完全不吃这一套。他带领原司马师的大军。风风光光地回到了洛阳城。完全无视曹髦下的诏书。
最后,曹髦也拿这货没办法。无奈地又封司马昭为大将,禄尚书令。
而实权还在司马昭的手中。
这就是司马家族的人聪明之处。懂得隐忍,最后把握机会,出人不意。
司马昭当权之后,继续了他哥哥司马师的政治套路。那就是平叛,稳政。
司马师倒下了。司马昭接过了司马家族的大旗,继续在魏国政坛上血腥风雨中逆行。
不过经过前两个司马家族人的努力。司马氏可以说在京师洛阳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了。
司马昭的任务也非常简单。那就是继续巩固司马政权。
经过前不久的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让司马昭明白。目前外部反叛的势力的火焰还没完全扑灭。
而完全消灭外部反叛势力的重任落到了司马昭的头上。再加上内部皇帝曹髦也许也有不满。可以说司马昭是任重而道远。
司马昭在巩固司马氏政权的道路上内部上会遇到曹髦的反叛。这个内容以后会讲到。
在外部上又遇到了淮南三叛中最后一叛。诸葛诞的反叛。
面对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司马昭将他们一网打尽。并且斩杀了曹髦,诸葛诞等人。
其中,司马昭在平叛内部叛乱的时候。所面对的是皇帝曹髦。虽然曹髦只有手下几十个老苍头而已,这时司马昭承受的不是军事上的压力。而是政治上面的压力。毕竟曹髦是皇帝,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直接斩杀的。这些内容在以后会讲到。
后来司马父子三人通过三次对淮南的征服,先是司马懿打败了王凌;司马师打败了毋丘俭和文钦;最后是司马昭打败了诸葛诞。以此完成了对淮南叛乱的斩草除根。以后淮南再没有任何势力和力量来发动叛乱了。
这也基本上打消了外藩武力反抗的念头,谁也不想落得和王凌,毋丘俭,诸葛诞一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外部形势开始稳定起来了。这样必然能巩固好司马昭在政治上的地位。曹氏天下早晚必为司马氏取代,这也已经成了天下人的共识。
司马昭后来的一些做法。成就了一句谚语,那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