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时候,曹植与曹操外出期间,曹植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自打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并一直游乐到全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结果是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曹操还从此加重了对皇子们的法规禁令。
曹植因为此事,而日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和宠爱。
十月,曹操诏令曹丕为太子,还斩杀了与曹植关系比较密切的杨修。
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所围困,曹操命令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彻底的后悔了,以后不再重用曹植了。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位王位,曹植这时29岁。同年,曹丕称帝。
曹植,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丕得知后,愤怒地说道:“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此后,曹丕下令对曹植,苏则严加防范。
曹丕还诛杀了曹植的亲随丁仪一族的男丁。后来,曹丕还把曹植抓了起来。还让曹植即兴作了一首诗,这首诗正是流传千古的名诗“七步诗”。
曹丕因为迫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并没有杀曹植。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
曹植和部下到了封地以后,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了当今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而这个幕后实施者就是曹丕。
黄初二年(221年),有人上奏曹植在封地上醉酒无礼,还胁迫使者。曹植被曹丕降为安乡侯。改封甄诚侯。
史书上记载。这次改封成为了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曹植写《洛神赋》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的感慨和悲伤。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曹丕还下令曹植进都来谢罪。
曹植进了都城。向曹丕上奏了自己写的诗两篇。
而就在这一年。曹植的亲兄弟曹彰在都参内死去。曹彰据说是在与曹丕下棋时,曹丕暗下毒手,在茶里面放毒。致死了曹彰。
曹植在进都城的时候,想与曹彪一叙久别之情。而监国使者却不同意。
无奈的曹植只能重新回到了雍丘。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了面,他俩是亲兄弟。曹丕见曹植的目的是叙叙旧。给曹植增加五百户的人口。
黄初七年(226年),执政七年的曹丕病逝了。曹睿继了位。即魏明帝。曹植也写文纪念曹丕。
这时的曹植心里是明白的。现在的他是壮心不已。曹植非常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
曹植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睿。希望曹睿给予自己政治上的任用。
但是曹睿这个人心思严谨。心如苦井。曹睿这时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实际上曹睿对曹植仍然严加防范和限制。
曹植的处境还是没有好转。
曹植在曹丕和曹睿执政的十二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在东阿的时光里,曹植潜心写作,研究儒学。
曹植在他40岁的时候,又向曹睿上奏,讲述自己的境遇,说自己可以亲近的只有仆人和妻子,没有高商之人与自己交谈。于是有诏书颁布下来。回复了曹植。
而曹植又进言,说道官吏的任用之事,说对疏远一族之臣深为疑虑。曹睿都一一答复了他。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被改封陈王。并封给曹植三千五百户。这时候的曹植想去单独求见曹睿。谈论时政,且希望自己能被任用,但是曹植最终也没有被任用。
于是,曹植绝望地回去了。这时的朝廷对藩国的管束更加苟刻,11年间三次迁都,百姓们不能过安稳的日子。
最终曹植得病忧郁而死。时年41岁。
曹植生前曾经登上东阿鱼山,思考着想要死在这个地方。
后人遵照曹植的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还在这里立了一座墓碑。
后人称曹植为“陈王”或“陈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