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年十一月,曹植得病在魏国死去。
曹植是曹氏家族。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中最晚去世的。
曹植生前可以说是心中满怀怨恨。曹植很有才能,但是在曹魏政权上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而且,曹植屡屡上奏,请求曹魏统治者,任用自己。但是最终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曹植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的才华在诗辞中得以体现。他与苏轼,李白等被称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杰出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典故,就是曹植的“七步诗”了。
曹植以前还写信给杨修说,”高列侯之位,愿为国为民尽力,建不朽之功业。写文章的事情是君子的职责吗?”
曹植说得这些话。都是想抒发自己并不是只重视文学创作。而是说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己想为国家作出一些贡献。
这一点与他的哥哥曹丕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然而,就是曹植的这一点点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最后只能含恨而死。
229年的时候,曹植迁到了当时魏国的藩国东阿。当时,魏国的法制对藩国的规定十分严格。
当时的魏国统治者让曹植在东阿作官。而给曹植所配的下属都是些才能低劣的人,所配的兵士也是些老弱病残的。而且不过二百人。
《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论说:“魏的王公,拥有国土,却是徒有虚名。这么多的禁忌,与身处牢狱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方法的弊端十分严重。”
陈寿批评了当时的魏国统治者们的做法。他们的做法有弊端,而且还同情当时的曹植。
曹植为什么会被当时魏国的统治者们严格看管呢?
这跟曹植以前的经历有关。
曹植出生于初平三年(192年),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
因为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曹操的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自己的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
曹植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在后来的十多年时光里,曹植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勇敢深得他的父亲曹操的喜爱。
曹植还跟随着父亲曹操一路走南闯北。征战天下。
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植十八岁的时候。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正式落成了。
当时曹操召集了一批文人雅士们在铜雀台上“登台作赋”。曹植也在其中。
在众人之中,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是第一个交卷的。曹植写的文章名字叫《登台赋》。
鉴于曹植的诗辞才华横溢。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了厚望,认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行完冠礼的曹植。要暂时告别在邺城的悠闲生活。准备随他的父亲曹操西征。
曹植在邺城的时候。经常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生活悠哉,悠哉的。
后来,曹植觉得自己长大成人了。而且也行完冠礼了。决定为国家作出一些贡献。于是,曹植慨然请缨。请求跟父亲曹操一起去征战四方。
曹植跟随父亲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保守战火的洛阳城。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壮的洛阳皇宫已成一片废墟。
于是,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了洛阳。继续向西进发。
经过了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曹植在这时也随父亲凯旋而归了。
回归的曹植被曹操封为平原侯。
回到邺城的曹植,连曹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将卷入一场世子之争中。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被改封为临淄侯。
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并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丘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
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哦,丁仪,丁麋,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
曹操挺喜欢曹植的,本来好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
然而,曹植的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并做出了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