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 英宗亲政瓦剌,兵败土木堡,被俘。
1449年,蒙古瓦剌部侵扰边境。
瓦剌在鞑靼衰败后逐渐统一了蒙古草原。瓦剌首领也先上台后疯狂扩张势力,向东打到朝鲜,向西打到西域,兀良哈、女真人、哈密都向瓦剌臣服。
强大起来的瓦剌依然跟明朝保持着朝贡关系,向明朝称臣,向明朝进贡。
他们向明朝称臣,一是自认为实力还没有强过明朝,二是不愿丢了进贡的资格。
不称臣就没资格进贡,这听起来似乎很滑稽,好像有人愿意进贡,上赶着进贡似的。
但事实还就是这么回事。周边国家都愿意向明朝进贡,争着抢着向明朝进贡。
因为向明朝进贡不是白给,是有回报的。明朝不会让他们空着手回去。“有来无往非礼也”。明朝会回赠一些东西。他们送来的东西叫“贡”。明朝给他们的东西叫“赐”。“赐”通常是“贡”的一倍。他们不仅能得到高回报,还能得到他们国家急需的物资。
这种礼尚往来实际上可以理解成一种特殊的贸易关系。你给我你们那边的特产。我给你我们这边的特产。比如对瓦剌,明朝让他们用马来换中原的丝绸、茶叶、盐、粮等等生活必需品。他们甚至还可以得到明朝制造的铠甲、弓、箭。
这种贸易关系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一种平等的贸易关系。你必须向我称臣,我才肯跟你贸易。明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政治挂帅而不是经济挂帅,是招抚夷族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恩赐,不是现在所说的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单算经济账,明朝是赔钱的,赔大发了。
明朝之所以愿意做这种“冤大头”也是有所图。图名是一方面。万国来朝、臣服天下,能让明朝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明朝图个边境清静。你不用来抢,又杀人又放火的,我给你不就结了。
有的国家只想“贡”不想“朝”。那明朝是不答应的。比如日本,大老远跑来纳贡,因为“无表”被明朝“却之”。
“无表”不是说没有海关申报表,而是指降书顺表。你得向明朝称臣,承认明朝是老大,才能跟明朝进行贸易。没有“表”就没有“贡”。没有“贡”就没有“赐”。
日本在明太祖时期因为没有“表”无法进行朝贡贸易。他们的一个将军耍心眼儿,冒充日本政府伪造了一个“表”骗取了贸易资格,后来被明太祖识破。明太祖大怒,把日本打入禁止朝贡的黑名单。
日本无法靠朝贡获得日本生活必需的物资就让倭寇去抢。明太祖防不胜防,烦不胜烦,一面下令沿海筑城加强防御,一面禁止船泊出海,让倭寇没的可抢。但这样一来,防了倭寇的同时也限制了本国的海上贸易。
到了明成祖时期,为了解决边境倭寇问题,明朝恢复了日本朝贡资格,以此为条件要求日本惩办躲在日本的倭寇。日本立即照办,带上称臣的国书,拎着一串倭寇头目的首级赶往中国朝贡。
日本希望向明朝朝贡,不但是贪图明朝的“赐”还想借机做明朝的生意,沿途做点买卖,额外再捞一把。
日本的WS刀在中国很有销路,因为日本的炼钢技术比中国先进。
中国的冶铁炼钢技术在唐朝以前一直是世界领先,但宋朝之后就不行了。别说没有新技术出现,连原有的技术有些都失传了。不知道这是不是跟宋朝的重文轻武有关?不愿再在兵器上面下功夫。也可能是盐铁专卖制度把冶炼业变成垄断企业,靠垄断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也就失去技术革新的动力。也有人说是因为煤的普及。煤便宜而且产量大,使铁能够大规模生产,但与此同时也影响了钢的质量。煤炼铁含碳量高,难以练出好钢。
日本在唐朝时学到了中国的炼钢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和提高,日本的炼钢技术超过了中国。日本从中国进口铁,回去炼成钢、做成刀再卖到中国。日本刀锋利无比,非常受中国官宦以及军人的喜爱。
日本刀在中国非常畅销以至于日本人不再看重朝贡,只把朝贡当做一次合法进入中国境内的机会。有时候日本人还没走到京师就已经把货卖光了,索性放弃朝贡打道回国。
日本人来中国卖刀。瓦剌人来中国卖马。
但是瓦剌人不厚道,把淘汰下来的老弱病残的马送往中国,把中国当做废品收购站,并且以次充好索要高价。
瓦剌还谎报使团的人数。明朝免费招待各国使团,不仅包吃包住还送红包给使团的每个人。瓦剌人贪图小便宜,每次都来一大帮人,并且明明来两千人却谎报三千人,为了多得红包。
瓦剌一贯如此。明朝始终睁只眼闭只眼。
王振得知了这个情况后,大怒,决心治治他们这个毛病。“其太师也先贡马,振减其直,使者恚而去”。瓦剌进贡马匹,王振令人按质论价。瓦剌没便宜可占,愤然离去。另外,“瓦剌贡使三千人,赏不如例,遂构衅”。王振让人数着人头给红包,杜绝虚报骗赏现象。这一点也得罪了瓦剌。“虏使贪婪无厌稍不足其欲辄构衅生隙”。
瓦剌人不干了。你不是不给吗?那我就抢。中国边境因之战火又起。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进攻大同。边将吴浩、宋瑛率兵迎战,结果兵败身亡。
消息传到京城,群臣开始讨论应对。朝臣大多是儒生。儒生怕打仗。大家劝明英宗宁人息事,以和为贵。明军战斗力今非昔比,而瓦剌统一蒙古后实力剧增,此消彼长,动起手来胜负难料。
但王振力排众议要求明英宗立即御驾亲征。
王大叔用明成祖朱棣五次远征的光荣事迹激励明英宗,说得明英宗热血沸腾。太祖打败蒙古,成祖打败鞑靼,我要是能打败瓦剌就能和两位先祖并肩齐名,成为第三位名垂青史的武功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