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当即拍板:讨伐瓦剌。
七月十一日王振提议亲征。十二日群臣纷纷上书反对。十五日明英宗拍板亲征。十六日,“车驾发京师亲征”。
明英宗说走就走,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
虽然说兵贵神速,但是打仗毕竟不是旅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很酷,很潇洒。但是如果把出征当旅行,也来个说走就走,那可不是酷,那是很傻,很天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出征之前必须首先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后勤保障是军队战斗力、凝聚力的保证”。兵马的吃喝拉撒睡,武器装备的供应……要考虑的事情多了去了。
久居深宫明英宗和太监王振从来没带过兵。“目不辨旌旗,耳不谙[ān熟悉]鼙[pí战鼓]角”。他们哪懂这些。王大叔以为多带些银子就得了。穷家富路,路上缺嘛买嘛。
这俩把问题想得也太简单了。五十万大军,五十万民夫,一顿能吃穷一个县。沿路州县都是穷山僻壤,他们的接待能力能支持的了吗?
果不其然,“不到十日,军中已绝粮”。刚出门就出现了饿死士兵的现象。
一路艰难不提,大军勉勉强强开到了大同。
也先见大军杀到,率军北撤,诱敌深入。
明英宗以为也先怕了自己,准备率军追击。大同镇守太监(相当于军区政委)郭敬来见王振,劝王振千万不要追,追就着了也先的道。为了掩盖自己先前兵败的无能,他向王振添油加醋地白话瓦剌军多么多么凶悍狡猾。王振吓得目瞪口呆,决定撤军。
五十万大军大同一日游,如潮水般“哗”一下涌上来了,又“哗”一下退下去了。
要撤好好撤也算,赶紧回家,准备充分了来年再战。谁成想王振在撤兵途中又出幺蛾子。
大军离开大同向东北方向行进。大军来时取道宣府(张家口宣化区),回时打算原路返回。但是王振请求明英宗绕道他的家乡蔚州(在大同东南),让他体会一把衣锦还乡的感觉。明英宗自然如他所愿,令大军转向东南行进。
走到半道,王振突然改主意了。大军所过之处,农田尽毁。不说别的,五十万人一人一脚就能把农田变成宅基地——瓷实得都不用打地基了。王振担心扰民,请求明英宗折回原路。明英宗又答应了。
这一绕一折,时间就耽误了。
明军走到离怀来(河北张家口怀来县)县城只有20里的土木堡,王大叔发现拉银子的车队没跟上来,命令大军就地止步,等待辎重车队。
有人建议明英宗先行进城,留一部分人等就行了。王振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拒绝了这个建议,还讥讽别人“腐儒安知兵事”?
等啊等,车队没等来,瓦剌的马队来了。也先率领数万瓦剌骑兵追了上来。
王振派出三万兵阻击瓦剌。阻击部队迎过去就掉进人家设好的伏击圈,全军覆没。
瓦剌军队随即兵围明军大部队。
两军对峙。也先怵对方人多势众,明英宗怵对方马快刀狠,谁也没敢先动手,就那么僵着。
两军整整僵持了一天。也先提议:咱们别相面了,讲和吧。明英宗说:好哇,你们先撤围,条件好商量。
也先真的就撤了。
明英宗长舒一口气,有惊无险。
王振迫不及待传令“移营就水”,也就是把营盘迁到离土木堡不远的小河边。大夏天的,将士们被围在土木堡一天没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烟。王振“移营就水”的命令一下达,将士们争先恐后地往河边跑。
也先撤走但没撤远,就在不远处等着这一刻。他见明军大乱,立刻下令攻击。
促不及防的明军被也先的马队冲得七零八落。瓦剌铁骑左冲右突,大肆砍杀。明军很快死伤过半。
明英宗的卫队也被杀散,身边只剩下一个小太监。明英宗知道走不脱了,下马盘腿而坐。一个瓦剌士兵冲过来,看见明英宗穿的铠甲和衣服非常高档,叫明英宗脱下了给他。明英宗不肯脱。瓦剌士兵要杀他。旁边有瓦剌兵拦住,说这个人看起来气度不凡,可能是个大官。瓦剌士兵于是押着明英宗去见也先。也先一看,喜出望外,叫人好生看押起来。
随行的大臣几乎全部被杀。王振则被愤怒的士兵一锤砸死。
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时明朝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