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缺德带冒烟的家伙三年就死了,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
爱育黎拔力八达又名元仁宗,是元朝相对来讲比较不错的皇帝。相比那些大老粗皇帝,他知书达理,推行仁义治国。
元仁宗自幼从师儒生,不仅能读、写汉文,还精通儒家学说和中国历史。他不仅是中国通还是蒙古人里少有的知识分子。
元仁宗即位的第二年下令恢复科举。
蒙古人吞并中国后废除了科考。蒙古人尚武。枪杆子瞧不起笔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给他们口粮食吃都觉得浪费,何况是官帽子。
元仁宗打小从师儒生学习儒学,对儒生儒生比较推崇。他喜欢文化人的彬彬有礼,不喜欢粗人的桀骜不驯。他尝试向官场引入儒生,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不过为了不过分刺激军人集团,他科考录取的人数非常少,授予的职位也非常低。三年一科,一科25人,聊胜于无。
元仁宗点名要求以朱熹集注的《四书》作为科举指定用书,以朱熹注释的《五经》作为加试的指定用书。因为这些都是他上学时用的学习课本。
朱熹版《四书》《五经》作为科举专用学习材料,就是打他这开始。程朱理学也因此确定了之后600年国家正统学说的地位。
元仁宗比较厚道,恢复了金银的使用。海山时代的铜钱和纸币被废除。百姓可按政府规定的汇率兑换新钱。但贬值的损失已无法追回。
元仁宗试图控制政府的开支,比方限制赏赐的额度、裁减冗官。但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他怕得罪群臣、藩王太苦而失去他们的支持,都是浅尝而至。
元朝早先只有数千公务员,在忽必烈后期破万,之后达到数万之巨。不说赏赐,单说工资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蒙古人讲究共享天下,有钱大家分,有官大家当。海山即位之初就封了几千个官给自己的追随者,光王爷就封了19个。
如果人多好办事倒也罢了,这些人多是能吃不能干的主儿,凑到一起就知道“吹牛”和“拍马”。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天天和牛马打交道。在蒙古,富的标志就是趁多少牛、趁多少马、趁多少羊。蒙古人占领了中原,做了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但是牧民出身的他们凑在一起,还是三句话离不开本行,总爱显摆自己曾经在草原上养过多少牛羊,驯过多少烈马。
他们见面寒暄通常是从夸耀坐骑开始,拍着对方的马屁股,夸耀对方的马好,膘肥、体壮、鬃长、毛亮。对方听到夸他的马就象夸他儿子一样高兴。聊完马开始说牛,互相吹嘘自己曾经在草原上养过多少牛。这时要有人来汇报工作,肯定会被手下人拦住:老爷刚拍完马正吹牛呢,等等先,别扫了老爷的兴致。
——“吹牛”和“拍马”就是打这来的。
对于政事如何处理,经济如何发展,他们没人上心。
蒙古人是战争奇才,但政治水平比较洼。这和他们落后的文化有关。“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乎?”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人不一定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忽必烈曾要求下属,一般公务7天内处理完,紧急公务3天内处理完。这条规定针对的是官僚主义之办事拖沓,批一件公文比生孩子都慢。皇帝交代一件事下去,跟石头沉井里一样没了下文。过些日子问起来,对方才如梦方醒。
正事干不来,歪门邪道可在行着呢。拉帮结派,争权夺利,上窜下跳,明争暗斗,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1315年,元仁宗下令“括田”。所谓括田就是核查田亩数。
国家财政困难,有人建议通过括田增加收入。王公贵族、寺院学校强占公田、民田然后隐瞒不报,偷税漏税,使税收越来越少。元仁宗下令全面括田,对欺瞒作弊者依法治罪。
隐瞒田产的人主要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但正是因为他们有权有势,官吏不敢招惹他们。括田对象主要是普通老百姓。官吏为了出成绩,即使百姓没有瞒报漏报也硬说百姓瞒报漏报,把百姓的宅基地、坟地都算成田亩,逼迫百姓补交赋税。
江西官府在括田过程中扒房平坟,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括田……苛急烦扰,江西为甚”。赣州(江西赣州)百姓蔡五九聚众造反,一呼百应。起义军发展迅速,声势浩大。元朝调动周边两个行省的兵马才把起义军镇压下去。
元仁宗知道下面括田变了味但无力纠正,只得下令停止括田。
元朝吏治非常坏。吏治坏的根子在上面。上梁不正下梁歪。
其他人不提,单说丞相铁木迭儿。他靠太后撑腰把持朝政,恣意胡为,肆行威福,敛财聚货,中饱私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憎爱进退百官”。胆敢反对他的朝官全被他毫不留情地干掉。元仁宗看他实在闹得过分把他撤掉,不想老妈立即找上门来又哭又闹——有传说铁木迭儿和她有一腿。碍着老妈的面子上,元仁宗只好让铁木迭儿官复原职。
铁木迭儿于是更加嚣张,连皇帝也不再放在眼里。
元仁宗心中不快,却也无可奈何。元仁宗孝顺,“事皇太后,终身不违颜色”。
元仁宗打小受过儒家教育,行事做人颇具儒家风格。元仁宗的谥号是孝宗。仁和孝都是儒家推崇的品德。
元仁宗嗜酒如命,这个不良嗜好最终要了他的命。他三十几岁就死了。
元朝在铁木耳平定四大汗国、沟通东西方之后达到极盛。铁木耳死后因为夺位之乱,元朝冲高回落。元仁宗有心中兴元朝,但是有心无力,只能眼看着元朝继续衰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