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年——1320年 铁木耳死后出现夺位内乱,铁木耳宗侄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先后为帝。
铁木耳作为一个守成之主,他的注意力还是主要放在内政上面。忽必烈给他留下一个大帝国,但这个大帝国却不是稳定的帝国。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一直不肯驯服,大大小小的反抗此起彼伏。为了稳定帝国,铁木耳在镇压的同时也采用各种安抚的手段软化汉人,遇个灾啊难的也知道救济一下或者减免税赋。
他的皇位也不是太稳。蒙古贵族的势力非常强大,想把他赶下宝座也并非难事。作为第一个世袭的大汗,他需要设法安抚住“选举”派,也就是那些认为大汗应该照老规矩选举出来的高官贵族。
他上台后大开国库赏赐贵族,希望买大家的好。可是狼多肉少,没多久就国库告罄。怎么办呢?他只好大量发行纸币来应急。
蒙古人进中原发现了纸币这个新生事物,感觉挺哏儿。不用金不用银,找张纸片写多少是多少。铁木耳把纸币充分利用起来,开足马力印刷纸币。
元朝纸币使用桑树皮造纸。把桑树皮外皮剥了只留里面一层薄膜,用这层薄膜打浆造纸。这些纸被裁成大小不同的纸片,印上不同数字就变成面额不等的纸币。根据马可波罗的描述,纸币上还有负责财政的各级官员的亲笔签名(应该是印章,类似现在人民币上的“行长之章”)。
那时印刷术又有了新发展,能够三色套印。这是高新技术,很难仿制。并且如果有人敢印假币,杀无赦。
纸币这东西不能多印。印多了叫通货膨胀,通俗的说法是票子毛了。最直接的反映是物价飞涨。
通货膨胀其实是变相地掠夺老百姓。但这种方法相对加税加赋来说比较隐蔽。虽然在铁木耳一朝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但还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
铁木耳虽无什么政绩可言,龙椅坐得倒也比较安稳。后面的皇帝就没这么好运了。元朝在忽必烈、铁木耳期间达到鼎盛,之后就开始乱,开始衰落。
“铁木耳”的蒙语意思是长寿之人,但实际上铁木耳适值壮年就死了。
1307年,铁木耳因为唯一的宝贝儿子先他一步而去,伤心过度,随儿子一起去了。
铁木耳没有指定继承人。谁来继承皇位成了问题。是在平辈里找还是晚辈里找,大家意见不一。
皇后中意铁木耳的堂弟阿难答。她跟大臣们商量,取得左丞相阿忽台和回回大臣的支持,但遭到右丞相(副丞相)哈剌哈孙和蒙古大臣的反对。
这个阿难答是个MSL,在以信佛为主的蒙古贵族里面是个另类。铁木耳在世时曾逼他改信佛教,但他宁死不从,即使被关入大牢,出来后依然故我。铁木耳实在拿这个堂弟没辙,只得由他去了。
回回大臣多是MSL,自然愿意支持阿难答。信佛的右丞相哈剌哈孙则不然。他打算立铁木耳的侄子为帝。
皇后召阿难答进京,告诉他只要你答应让我垂帘听政,我就立你为皇帝。阿难答满口应承。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皇后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举行登基大典。
右丞相哈剌哈孙不能接受MSL做皇帝,暗召铁木耳的两位堂侄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火速回朝夺位。
爱育黎拔力八达离得近,赶在登基大典之前到达京城。
爱育黎拔力八达和哈剌哈孙见面之后决定快刀斩乱麻,率兵进宫把皇后和阿难答一党嘁哩喀嚓全宰了。
阿难答死了,空悬的皇位该由兄弟俩谁得呢?
哈剌哈孙当初也是昏了头,防元朝伊斯兰化心切一气叫来兄弟俩。现在可好,犯难了。
兄弟俩的母亲答己找人算了一卦。人家说哥哥海山命不长久,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比较长寿。答己于是决定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帝。
海山还在路上,得知母亲的决定大怒,率军杀向京城准备武力夺位。
海山长期坐镇漠北,手握重兵,能征惯战。爱育黎拔力八达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答己只得从中调解,让爱育黎拔力八达先把皇位让给哥哥,作为回报,哥哥死后再把皇位还给弟弟。
海山同意,在母亲的见证下跟爱育黎拔力八达订下元朝版的“金匮之盟”。
海山被迎入京城即位,按照约定封弟弟为皇太子。
这辈份搞得有点乱,应该封皇太弟才对。蒙古人可能搞不清汉人皇太子和皇太弟的区别,以为皇位的继承人就叫皇太子。
海山坐上皇位后大开库门赏赐群臣,像打土豪一样将国库金银分光吃净。
蒙古人有赏赐部下的惯例,这可能来自部落习俗。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用成吉思汗的话说,与尔等共享天下。打天下时平分战利品,打下天下平分贡赋。大家伙大称分金、小称分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搞得朝廷和水泊梁山的聚义堂相仿,坐地分赃。
蒙古贵族都兴高采烈地捧着加大三倍到五倍的红包回家过年了,政府财政的年关可就难过了,只得靠增印纸币度日。
海山比铁木耳更豪爽,真正是挥金如土。掏空国库就开足马力印钞票,把钞票印得跟雪片似的。百姓以得到纸币为忧,以得到金银铜钱为喜。视纸币为烫手的山芋,一方面想方设法把手头纸币花出去,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拒收纸币。海山得知后不是停印纸币,而是下令禁用金银,同时铸造重量小而面值大的铜币,让老百姓没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