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年——720年?唐玄宗任用贤相姚崇、宋璟,整顿吏治,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唐玄宗稳定住朝堂之后开始效法唐太宗李世民,集中精力治理国家。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名帝。他使唐朝达到鼎盛。他在位期间,中国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是李隆基庙号。“唐明皇”是他的谥(shì)号。“开元”是他的年号。
“庙号”是写在祖庙牌位上称号。对于皇帝来讲一般都叫什么“祖”或“宗”,例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谥号”是对死者的封号。通常用一两个字来评价死者的一生,或褒或贬,例如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
“年号”是皇帝在位时规定的用来纪年的名号。那时候公元纪年法刚刚在欧洲诞生还没有流行开,中国计算年份还是使用皇帝年号或者天干地支纪年法,例如贞观多少年、开元多少年。
史书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提到哪个皇帝时一般都不直呼其名,或用庙号,或用谥号,或用年号。
唐玄宗上台后立即提拔自己的老部下姚崇为宰相。
姚崇在武则天和唐睿宗朝都做过宰相,可都作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被罢了官。唐玄宗即位时他正在一个州做刺史,相当于一个小市长。唐玄宗了解这个人的能力,越级提拔他做了自己的助手。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其实唐朝自唐太宗之后就不再设宰相,实行群相制。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首脑及皇帝指定的大臣共同承担宰相的职责,以集体领导代替个人领导。比如宋璟和姚崇在唐睿宗一朝担任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但被赐予“同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头衔。有了这个头衔就有权参与大政方针的评议和决断,相当于做了宰相。但这时的宰相和以前的宰相是有区别的,权力已经大大缩小。
姚崇被唐玄宗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的意思是跟中书省、门下省首脑享受相同待遇,也就是享受宰相的待遇和权力。
姚崇很牛,在接受任命之前提了一个条件,说如果要请我做宰相,必须先答应我十件事。
唐玄宗洗耳恭听。
姚崇要求皇帝答应的十件事是:不要再用严刑对付百姓,要施行仁政;不要轻易发动对外战争,贪图开疆扩土的虚名;不要让宦官干预朝政;不要让宗亲插手朝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谁得宠就对谁法外开恩;朝廷上下都不允许接受下边人的馈赠;不要再花费巨资建什么寺观;对朝臣要以礼相待;允许朝臣犯颜直谏;不要让外戚专权乱政的事情重演。
这十条既是姚崇给唐玄宗提的要求也是他的施政纲领。“姚十条”桩桩都针对先朝的弊政而发,涉及内政、军事、用人、法制、纳谏以及限制宦官外戚等诸多方面,无不切中时政要害。很具体,很务实,没有任何泛泛而论的东西。里面没一句言之无物的废话、信口开河的大话、不知所云的空话、八面玲珑的套话、大言不惭的假话。没有官场上常犯的通病,云山雾罩大半天,听起来好象面面俱到,细一琢磨又好象什么都没说,说的听的都是一脑袋糨糊。有话直说,实话实说,不兜圈子,不绕弯子,这样的官才敢指望他能解决问题干实事,这样的官不仅皇帝喜欢,老百姓也喜欢。
毛ZD曾评价“姚十条”:“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唐玄宗听后郑重回答:“朕能行之”。
姚崇于是走马上任。
姚崇从选拔干部入手治理整顿。唐玄宗对姚崇给予充分的信任。
姚崇给他汇报中下级官员任免名单。唐玄宗两眼望天不置可否。姚崇再三请示他是否可行,唐玄宗都不搭理他。姚崇当时汗都下来了,惶恐不已。
散朝后,唐玄宗的贴身大太监高力士问唐玄宗怎么不搭理姚崇呢。唐玄宗说,对于中下级官员的任免,我既然已经把权力下放给他,他去办就是了,有什么必要再来请示我?如果事事都来请示我,我还要他干嘛?
高力士把唐玄宗的话转达给姚崇。姚崇转忧为喜。
姚崇在工作中敢于负责,敢于拍板,做事效率非常高,把所有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姚崇建议唐玄宗限制佛教的发展。他说,佛教这玩意当不得吃,当不得穿。都说佛法大无边,可历朝历代信佛的那么多,国照样亡,人照样死。现在富人竞相建庙,穷人竞相出家,对国家经济发展没有好处。
唐玄宗在姚崇的建议下清查假和尚,将并非真心向佛只是为了逃避纳税或劳动而剃度的人强制还俗。唐玄宗还严令禁止兴建新的寺庙,即使维修也得ZF批准。随后他又下令禁止铸佛和抄写经书。
一位国舅级别的皇亲为非作歹被告上官府。唐玄宗的弟弟找唐玄宗求情,希望网开一面。唐玄宗问姚崇怎么办好。姚崇的意见是依法严惩。唐玄宗在情和法之间选择支持姚崇。在姚崇将那位国舅爷绳之以法之后,皇亲国戚违法现象立刻少了很多。
一位王爷想走唐玄宗的后门提拔一个下属。唐玄宗就写了条子让族兄拿着去找姚崇。姚崇接到条子马上就来找唐玄宗,说你可不能开这口子。如果大家都托关系走后门,我们的干部选拔就从任人唯贤改成任人唯亲了。如果ZF充斥着一大堆人情官、后门官,那么干部队伍的素质就没指望了。唐玄宗一听,立即把那个条子撕了。
大家听说唐玄宗递条子都被驳回来了,再也没人去走这歪门邪道。
唐玄宗和姚崇在整顿干部队伍上面下了很大力气。
武则天时代大开科举之门,一簸箕一簸箕地往朝里面输送人才。为了安置这些人才武则天设置了很多新机构和官职。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太平公主等权贵当政时期或卖官鬻爵或结党营私也一簸箕一簸箕地往朝里“掺沙子”。唐玄宗上台时,唐朝的干部队伍已经非常庞大,常常是一个正,八个副,助理排排坐,门外站候补。办公室人多得坐都坐不下,人浮于事,勾心斗角。
唐玄宗上台后开始着手整顿队伍、削减冗员。清理之后,官吏“十去其九”。在清理的同时,唐玄宗严格干部的选拔和考核。
经过唐玄宗的治理整顿、沙里淘金,大唐王朝的干部队伍面貌焕然一新,精干而高效,恢复到“贞观之治”时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