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的太医局和其他朝代的御医并不一样,北宋建国后继承前朝制度建立太医署,太宗淳化三年时改名为太医局,到了仁宗庆历四年时正式在太医局基础上建立起了官办的医疗教育。
北宋时的太医局规模较唐朝时要小的多,偏重的是培养医务人员,后来发展为医学生的研习之所,相当于后世的医学院性质。太医局每年的春季招生,对生源把关很严,招来的学生只有候补入学资格,只能旁听,因为太医局内每科的学习人员都有定额,只有出了空缺,才会让候补学生参加该科的入选考试,合格之后才会由太常寺发给正式入学资格的“碟”,进入太医局开始真正的学习。
太医局算是国家最高医学教育机构,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也算是宋代医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每当有重大灾情、疫情出现,就会选派出良医前去救治,可惜毕竟名额有限,只能解一时之需,地方上的医学发展仍然缓慢。
张玉兴等的时间并不长,今天轮值的翰林待诏医官王惟一就从外面匆匆赶到,等到他行礼完毕,赵祯急忙问道:“如今江南两路瘟疫流行,张县男或可有方法能够防治,不过他说瘟疫种类众多,先要确定现在南方流行的瘟疫究竟是哪一种,才能拿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法,你那里有没有江南两路来的消息,知不知道现在流行的具体是哪一种瘟疫?”
王惟一算得上是此时非常著名的名医了,他在天圣五年时与同行共同制作了两具针灸铜人,受到了仁宗的赞赏,为古代学习针灸认穴提供了依据和帮助,另外还编绘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古代第一次统一了经穴,使之能够规范化。
王惟一听到赵祯说张玉兴有办法防治瘟疫,不禁转头看着张玉兴大吃了一惊,主要是因为张玉兴的年龄实在过于年青,到现在才刚刚二十一岁。不过吃惊归吃惊,王惟一倒也没有多想,古时医学传承大多数还是家庭式父传子,子传孙,偶尔有些人会收些有天赋的孩子做为自己的徒弟,不拜师的话外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医术,张玉兴有自己不知道的方法也很正常。
所以王惟一很快就躬身回答道:“回禀官家,民间一般因为天灾后出现的瘟疫确实分为很多种,并且有时候是同时出现多种瘟疫并存。根据江南路送来的情报来看,臣认为此次因为南方大旱出现的瘟疫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为伤寒,一种为痘疮。其中流行范围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就是痘疮。伤寒则是在江南西路一些地区有出现,范围和危害相对较小。”
赵祯立刻扭头看向张玉兴,问道:“如何,这两种瘟疫张卿可有办法?”
古代人说的痘疮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天花,都是根据病人身上会出很多疱疹、脓疱而得名。张玉兴看了看站在一旁的王惟一犹豫了一下后说道:“痘疮病人以现在的技术……嗯……已经染上痘疮的病人基本很难有药物能够治疗,只能依靠病人自身体质硬抗,抗的过去就可以不死,只是能真正抗下来存活的概率不高,而且商人身上会留下大量的疤痕,不过从此以后倒是再也不会得痘疮这种病了。虽然没有治疗痘疮的方法,倒是预防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要种痘即可。至于伤寒嘛……嗯,这个比较麻烦,其实现在所说的伤寒也有不少的分类,嗯……”
说着张玉兴又转头看了一眼王惟一,有王惟一在这里自己有些话就不太好说出口,尤其是有些事情容易引到后世的专业术语,而王惟一本身就是医学界的大拿,只怕是一下就能听出来一些蹊跷。
倒是王惟一听了张玉兴说的种痘之后兴奋的说道:“张县男竟然还会种痘之术?下官只是听师傅曾经说过种痘之术,说是可以让种痘之人不会再得痘疮,还没有亲眼见到过,没想到张县男竟然知道这种非常少见的医术,有时间希望能请教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