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最近真是顺风顺水,一派得意的景象,打垮了楚国,剩下的那些楚国的附庸小诸侯们,就是一块块的肉,任吴国随时吃,这样一来,南方就算是大致是吴国的势力范围了,俗话说:人,只要是一膨胀,就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吴国开始打起了中原的主意,正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北上鲁国敲竹杠。
吴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初步的计划,伐陈的成功,陈国成为了吴国的新盟邦小弟,这很重要,因为陈国就是南方前往北方道路上难以避开的一个中原诸侯国,所以,陈国的投降,直接让吴国在中原扎下了前进的第一个据点,吴国后续就是开始考虑如何准备挺进中原了。
自从吴国有了这个想法后,吴王夫差就很激动,这是吴国上几辈子吴王想都不敢想的伟业,于是,夫差连续搞了好几次盛大的酒会,又是庆祝,又是讨论,很是热闹。
但吴国北上中原争锋的想法,直接让鲁国倒了霉,而且很受伤,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吴国北上中原地区争锋,必须首先要解决自己身边的诸侯国,按照吴国的地理位置,去东边是大海,是天然的后方屏障,南方是越国,现在已经被打趴下了,西方是楚国,也已经被揍糊涂了,目前,就剩下北方邻居还没有安定了。
不过,吴国北方的邻居是他的盟友。
吴国北边首当其冲的邻居就是鲁国,吴国和鲁国的地理位置关系,也就是大致上现在江浙和山东的关系一样,都是南北的邻居。吴国前进中原争霸的方向是西北方的中原腹地,鲁国在吴国的前进道路上的右翼位置,这多少有点像当年楚国北上,一定要解决郑国这个钉子一样。
所以,吴国只有彻底臣服了鲁国,他才能安心的与西北方向上,当时还是名誉上的老大的晋国,华山论剑,相互争锋。
鲁国当然知道这个地理位置的问题,因为鲁国也面临着很尴尬的位置烦恼,这就是鲁国和齐国的关系问题,齐国只要是兴霸,他的发展方向必然就是南下,而齐国南下第一个阻挡其前进道路上的诸侯就是鲁国,鲁国当然不愿意腹背受敌,所以,也很想和吴国搞好关系,这就是地缘政治的需要。否则的话,鲁国自己的北边是宿敌齐国,南边是新兴起的吴国,自己就是一个夹馅馅饼的肉馅的感觉,两头煎熬,两头受气,腹背受敌,这是很不利的。
鲁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拉一个,打一个,千万不能同时惹毛了这两个南、北的邻居。
这个状态,就好像二战时期的德国一样,西边是法国,东边是俄国,德国夹在中间很难受,千万别两线作战,否则下场很可悲。
吴国现在正是风头正紧,有了参与中原的思想后,就提出与鲁国结盟,亲上加亲,成立友好互助同盟国关系,这当然符合鲁国的利益和要求,所以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受宠若惊,亦步亦趋。
但是,鲁国忘了一点,弱国和强国交流,受伤和吃亏的一般都是弱国,鲁国就是这样,这个原本很正常的友好同盟关系的建立,没想到,却被吴国狠狠的敲了一笔竹杠,最后不得不“打碎牙和血吞”了。
怎么回事儿?
鲁哀公七年,夏天,鲁国鲁哀公和吴国夫差及伯嚭在“鄫地”相会谈判(大约现在临沂市兰陵地区),也就是现在山东枣庄南边地区。
两个国家结盟和平,本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令鲁国没有想到的是,吴国一来,刚见面,就狮子大开口的向鲁国要礼物,而且要的是“百牢之礼”。
过去按照周礼的规定,一牢,就是牛、羊、猪各一头。
百牢,也就是一百头牛,一百头猪,一百头羊,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这可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巨大损失,吴国的胃口太大了。鲁国的大夫子服景伯说:
“这个要求,先王没有这样的先例啊。”
吴国人说:
“怎么没有先例,宋国就给了我们百牢的礼物,你们鲁国不能比宋国差,况且你们鲁国曾经先给晋国的大夫士鞅都超过十牢了,现在献给吴王百牢,难道不可以吗?”
子服景伯知道,吴国这是说当年在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期间的事情,当时范鞅到鲁国访问,季孙氏让掌管招待的官员给范鞅上了七牢的招待,却惹恼了范鞅,叔孙氏为了平息事件又给加上了四牢,凑成了十一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