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太子流亡之后,卫灵公经常出去到郊外游玩,每次都是庶出的儿子公子郢为他驾车,卫灵公就很喜欢这个听话的儿子,对他说:
“太子蒯聩跑了,我没有嫡子了,以后就立你为我的继承人吧。”
公子郢哪敢接这样的话茬,只听不回答。
但是,卫灵公经常的对公子郢说这个事情,公子郢只好说:
“爸爸,我不足以承担国家的重任,请你还是另打主意吧,你的夫人们在高堂上,你的大臣们在朝廷下,这样的任命如果不经过他们的认可,这样的说法,是不合规的。”
其实这个公子郢是很聪明的,不是他不想要这个君位,关键是需要正规的程序,否则对于在外的太子,也不好处理和交代,君位继承的问题,往往带着杀戮和血腥。
没多久时间。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这年的夏天,卫灵公死了。
卫灵公的夫人们说:“既然国君之前命令公子郢为太子,这是国君的亲口命令。”夫人们打算拥立公子郢为君。
但是,此时公子郢却非常坚决的说:
“我公子郢的身份和地位和其他的公子们不一样,而且,国君死的时候,是我亲自拉着他的手,在身边侍候,要是国君真有这个命令,我肯定会听到的,况且,现在还有已经逃亡的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在,哪能轮到我啊。”
于是,卫国就拥立了太子蒯聩的儿子公孙辄,担任了卫国的国君,这就是卫国的:卫出公。
这就是卫国的太子为何流亡在晋国,为何没有继承王位的前因后果。
卫灵公死了,继承的事情又发生了变故。
这让原本一直在暗中利用为太子流亡事件,而经营卫国的晋国很不爽。
鲁哀公二年,六月,十七日,晋国的赵鞅就带着卫国原太子蒯聩,准备送蒯聩回卫国担任国君,以便通过拥立之功,获得晋国再次控制卫国的政治目的。
而现在卫国的国君是蒯聩的儿子“辄”。
虽然他们都是亲生的父子,但是在王位的继承上来说:爸爸是爸爸,国君是国君,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儿,所以儿子很不愿意爸爸回国,以威胁到自己的君位,更加上卫国很是反对现在的晋国,也反对赵鞅这个人,卫国国内的政治风声对原太子不利,所以,卫国便派人阻止蒯聩的回国。
此时,似乎局面陷入了僵持。
但是,一个潜在的因素却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当年鲁国的阳虎,他因为叛乱失败后,流亡到了晋国投奔在了赵鞅的门下,所以,此时正是他显示才华的时候到了。
阳虎趁机献计。
赵鞅在阳虎(从鲁国逃亡到赵氏家族担任家臣)的建议下,就安排少部分的人和蒯聩一起,伪装成为卫灵公奔丧吊孝的队伍,骗开了卫国“戚”地城邑的大门,一下子就占据了戚邑。这个地方在卫国和郑国的交界地区,属于边境城邑。
卫太子进入到了这里后,成为了为太子蒯聩的落脚之地。并准备下一步进入卫国的国都夺权。
此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戚邑”马上就要迎来一场意外的大战,却正好让蒯聩给赶上了。
这就是无巧不成书。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秋天,八月。
就在蒯聩刚落脚“戚邑”的时候,齐国支援晋国范氏的粮草车马队伍,也正好路过这里。这次押送粮草的是盟国郑国的罕达(子姚)和驷弘(子般),双方恰恰约定交接的地点就在“戚邑”,而且晋国范氏的宗主士吉射,也准备亲自前来迎接粮草。
你说巧不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