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晋国六卿动乱,而引起的错综复杂的中原政治大动乱中,卫国第一个出事了。
因为,这年,夏天,四月初七,卫灵公死了。
在对抗晋国的四个国家中,卫国一直是不太平,关键还是晋国赵鞅的掺和,所以,现在卫国的政局也是岌岌可危,一团乱麻,所以,在整个对抗晋国的斗争中,故事还要从卫国说起。
卫国,自从晋国开始衰落之后,就对晋国的长期压迫进行了反抗,逐渐的与齐国站到了一起,晋国对于卫国,即要拉拢,又要惩罚,还要压迫,也是用尽了各种的策略。
尤其是在晋国帮助鲁国对抗齐国的期间,为了惩罚卫国与齐国的暗通渠好,赵鞅便设计了在与卫国结盟的盟会上,羞辱卫灵公的计划。因此卫国一怒之下,也开始脱离了晋国的同盟关系,彻底的滑向了齐国的阵营。
此时,晋国发生了六卿之间的内乱,于是争取卫国回到晋国的阵营中,也是晋国目前要开展的策略之一。
攻伐,自然不是最好的办法。
和平演变,才是良好的计策,但和平演变需要时机,晋国现在就等到了这个时机。
当时的卫国国君卫灵公,算是恨死晋国了,本来只要他在位,卫国就会坚定的站在反对晋国的一方,可是,在进入这个时代的开始,卫灵公于鲁哀公二年,四月初七,卫灵公竟然死了。
于是,晋国新的争夺卫国的政治斗争也就开始了。
卫灵公死亡,卫灵公的太子蒯聩,此时正在宋国和晋国之间流亡,什么是之间流亡?也就是今天到晋国住一阵子,明天到宋国住一阵子,但无论如何流亡,都没有超出晋国的掌控范围,因为宋国始终是晋国的铁杆小弟。
太子在流亡,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卫灵公这个爸爸咽气的时候,太子并不在身边,而且是在流亡,不是因为出差或者度假等,流亡,就是等于国君与太子之间有纠纷,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剥夺他的太子地位而已。
如此一来,太子的继位就遇到问题了。
卫国没有拥立流亡的卫太子蒯聩,却拥立了蒯聩的儿子辄,当了国君,没有里爸爸,而是立了爸爸的儿子,这就是晋国的机会和时机。
于是,晋国就要想方设法的将自己控制的卫太子,送回到卫国继位,以达到重新控制卫国的目的,卫国为何不立太子继位,而是立了太子的儿子,这个太孙继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事情还要从上一个时代的“卫太子羞母奔晋”的故事说起,即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期间发生的事情。
说起来真有意思,《春秋》卫国的故事,总是和女人分不开,所以就有“郑、卫声淫”之说。
卫灵公是个很荒淫的人,很愿意玩共同洗浴的游戏,卫灵公有三个老婆,经常一起共同洗浴,一个大浴缸里面,昏天黑地的乱折腾,其中卫灵公最喜爱的一个女人就是:南子。
这个南子可是历史名人,原是宋国的公主,后来嫁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为夫人。
南子在宋国还没有出嫁的时候,就和宋国容貌俊美的第一大美男子公子宋朝(公子朝),有了恩恩爱爱的私通关系,也算是郎才女貌,豺狼虎豹。后来南子嫁到了卫国,两人的幽会也就很不方便了,毕竟南子成了卫国国君的妃子,不但路途遥远,关键是太不方便了。
南子很风流。
据说,这个南子和孔子还有一段“不清不楚”的故事:
在《论语·雍也》里有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意思就是说:孔子与南子会面了,孔子的学生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孔子以为子路怀疑自己和南子有“不可见人”的勾当,立即予以澄清,发誓如果与南子发生过什么男女关系,天打五雷轰!天打五雷轰!
当时,孔子带着学生们流浪到了卫国,因为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就是现在的大个子,很潇洒。估计是南子听说了,非要见识一下,对于南子的盛情邀请,孔子曾经畏葸不前。他即怕自己禁不住诱惑,更怕卫灵公龙颜大怒,总而言之,生怕丢了饭碗和性命。
于是,“孔子辞谢”。
南子派人转告孔子: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愿)见。”
作为一国之母,南子以其美丽和权势,在卫国没有她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也没有她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孔子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不得已而见之”。
“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南子若隐若现地坐在絺帷中。孔子不见庐山真面目,屈膝跪下行礼,但闻玉环璧佩璆然声响,像是南子正在里面欠身还礼,俯仰之间,弄得叮叮当当——
历史的记载戛然而止。
到底孔子和南子发生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办了什么事?谁也不知道。反正是子路不高兴了,于是就有了孔子发誓的说辞: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