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已存在过许多的制度,后人想延续的内容也有许多,这就存在一个选择问题,后人选择什么的内容,突出什么样的内容就是关键。
秦始皇之后,创造了皇帝的称号,也把君主的地位提高到极尊的地位,秦皇之后的皇帝都在维护皇帝的极尊地位。
到了明末,世界已发展到进入近代的门口,进不进入近代则是各民族的选择,中华境内各民族想走中国之道,肯定不能落后,肯定要发展进入近代。进入近代有许多因素,君主或皇帝极尊地位在达到盛极之后,走向下降的趋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君主的权力开始下降,国人的地位就有可能上升。
二人以上的人的联合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省级诸侯中,有许多省区能够实行周召共和,也就奠定了天下尧舜共和的基础。
说一千,道路一万,不如现实存在实例,天下存在了周召共和,也出现了尧舜共和,共和体制的出现,标志着二人以上的人的合作观念也出现了在人间。
东方人习惯于首长制,就是一个家庭也有家长。颜思齐移民台湾前,多股漂流到台湾的移民,宁可被食人部落杀光,也不知联合反击。
有共和存在,就出现了联合行为,也是团队精神的出现,部落时期,人间有过团队精神,没有团队精神的部落,不可能活下来。
在党争严重,动不动就不死不休的争斗之季,众派别在共同利益下的妥协,保持整体的存在,拥有团队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是生死存在的大事。
凡事都不能绝对,在争斗的谋略与气势达到极盛之时,有一点妥协与合作就显得十分珍贵。皇帝的神圣地位达到绝对时,动摇皇帝的绝对地位也同样十分重要。
皇帝实行虚君制,尧舜走到台前当政,就是事实上削弱皇帝权力的开始。
对于虚君制,不同方位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封建士大夫大都理解为相权的运用方式,只不过比以前的相权大了一点。对虚君制和尧舜当政,也有人理解为贤德当朝,有人理解为可以避免昏君出现的体制,崇祯自己却理解为走向近代必不可少的因素。
崇祯十七年尧舜当政后,社会平稳发展,且灾害天气结束了。
第二年,官方文书不再是崇祯十八年了,而是共和2486年。
共和2486年,崇祯和尧舜都至力于让天下人明白,尧舜共和与君主立宪的体制。当时虽然没有公开提出君主立宪,但实质上是君主立宪。
共和行政,需要有众人都认可的公共原则,需要众人认识和发现更多的公共原则。
共和体制的特点是众人协商,争取共识,争取更多的合作,与之相反,就是个人独断。
不排除个人独断有时比众人商议更合理,但那只是少数现象或个别现象,少数现象不能取代大部分现象的一般原则。
崇祯原先规定,军事部门可以实行长官制,允许一定程度的个人独断,民间部门,特别是官府部门,一定以众人协商为一般原则。官府或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必须众人协商,执行中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个人独断,政府事务中的任何个人独断,事后都应进行评价,做出肯定或纠正的处理。
天下大事,有变革与守成之区别。
事实上,整个崇祯朝都处在变革中,进入了崇祯十七年,或进入了新明朝的共和2486年,是巩固变革成果的时期,也是守成时期。变革时期需要更大的权力进行变革,守成时期则进入了另一个时期,权力需要分散。
一张一弛谓之道,道之要求,就是不宜走极端,权力集中了一段时期就需要分散,权力分散了一段时期就需要集中。
进入共和2486年,变革基本上完成,灾害天气已经结束,社会秩序已经确立,太平之世已经出现。和平时期就是需要分散权力以追求更好的发展结果。
后金国则有所不同,女真族原先的人都是部落体制下的民族,奴尔哈赤要想进行军事变革,就必须集中权力,就不得不以自己为中心重新打天下,建立自己个人的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