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日,尧舜正式上任。
崇祯为了确立的制度能真正执行,主动的退到了幕后。此时,是临时尧舜执政时期,按照规定,临时尧舜时期,皇帝有还有一定的权力。
崇祯在分解皇帝的权力失败后,尧位舜位都不是帝的称号,皇与帝都还在崇祯身上。
崇祯虽然分解皇帝权力的努力失败了,但分解皇帝权力之想法却在天下人心中生根了,在少数人心中,也认识到,原来皇帝的权力也可这样分解,更有想为天下办事的士人在想,皇帝之权是分解好,还是不分解好。有些争权争官位的党争派别中,也有人认识到,皇帝的权力都要分解,我们还争什么呢?极少数人也认识到,皇帝的权力都要为了天下而分解,一般人员还去贪什么?
尧舜之位者名义上还没有帝者之称,但尧舜本身就是古帝,具有超越相权的地位。
先前也有过相权,宰相主政,众人也熟悉,崇祯加进了一些新原则,也安排了新班子,希望能很好的运行下去。
政局也还平稳,尧舜施展相权,决策者与执行者配全,也还很配手。
门下院的票决,取代了大朝议,钦定议郎已有少量的人告老或去世,还有部分钦定议郎在当政。崇祯本人也算是钦定议郎之一,先前都参加朝议,尧舜当政后,一段时间内,也几乎没参加门下院的票决。
门下院没有设长官,议郎中都是人人一样,人人一票,票决结果由都察院中的一个副都御吏记录,当然副都御吏组织了一个队伍记录票决情况,并公布票决结果。
门下院起重要作用还是一些党魁议郎,或商会会长之类的议郎,崇祯在门下院,即使也只是一票,由于其平时的权威,也有较大的影响,许多人都会看崇祯的眼色办事发言,所以崇祯不出席门下院议事,就是要把尧舜放在台前。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大票决之日,大票决之日应尽可能的召集议郎到会。非大票决的一、五之日是小票决日,平常之日是议事之日。大票决是票决一些小票决定不下的事,或根据小票决的结果,最后确定事务的议案,小票决之事由是一些平常日所议之事。
崇祯虽然还皇帝之名,但主要作的事是皇位之事,帝位之事让给尧舜办。
帝位之事是什么事,帝位之事就是日常的政事,是记载中的黄帝到禹帝的一些事务,也是当时尧舜每日都办的事。
皇位之事是此什么事,就是“三皇”时期所办的一些事。三皇时期,有巢氏发明房屋,就用巢来经念房屋,燧人氏发明取火之法,也加强推广。
与三皇时期类似,崇祯也在新明朝中推广当时的创造发明,重点是让创造发明者得利,只有让创造发明者得到真实的利益,才能让更多的创造发明出现。
创造发明,也必须重视对创造发明的成果的识别,只有真正有价的东西,有人能识别,才能发挥其价值,尤其是是一些具有长远价值,而当时,一时难以发现其作用的成果,必须具有长远眼光的人才能发现其价值。
中华文化中唯有诗词的识别能力十分强,好诗词的出现,没有不被发现的,说明中华人对诗词的欣赏水平很高。好诗词也能卖钱,许多商贾和有钱人都愿出大价钱买诗词。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白居易却因诗写得好而居长安易。
诗词和经史子集,明朝时都不缺,自然也有人关心,明朝时缺少的是科技知识和科技发明。崇祯用皇者之位,表面上是帮助宋应星的工作,实质上是为了天下,为了让科技在当时得到更大的重视,也让科技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应用。
为此,崇祯让做了一件具体事情,就是成立了专利局。专利局同后世的专利局相似,专门管理和保护各种创造发明的成果。
临时尧舜时期,崇祯也还有一点具体权力,能够增加成立一个机构,专利局也涉及皇位之事,即使皇位或帝位分解了,也是皇位者管理科技创造方面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