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尔哈赤突然去世,后金似乎回到部落众首领共事时期,当时的四大贝勒和四大贝子权力最大,四大贝子还小无力争权,四大贝勒中,其他三人各有弱点,皇太极才顺利再回到君主掌权之局势。
皇太极继承了军事体制,但必须变革政治体制,必须集中权力。
后金不断从部落体制之局势集权,新明朝则是崇祯与其体制下的队伍,进行十几年的变革后,告一段落,进入巩固稳定时期。
女真或满族是刚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起步不久,许多事务都需要探索。新大明,是在原先中华文化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需要的是选择,选择最好的一面发展,再适当的加进一些内容。
东方的顺民多,一般都是上行下效,朝庭做出的选择,下方大多数人会效仿。朝庭实行了尧舜共和,皇帝极少干政,地方上又有周召共和,天下众人也就行合作协作之事。
共和2486年,需要的是把握局势,让皇帝之权势顺利的走上下坡路,让民间协作之观念健康发展,让国人的精神能够重现。
崇祯见局势发展良好,也就安心观望,几乎不介入政事,只是偶尔与尧舜互通私人信件。
有私人交往中,情报局的交往算是最多,情报局,还是照常送一份情报给皇帝,情报局的局长,朱金华也多次与崇祯谈天下局势。
朱金华与崇祯谈中,涉及多方面,有时也谈到交通运输和水运。
水运中,北黄河在崇祯十七年就可以通航了,只不过只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在山西与河北边境之地,有一高破,当时命名为“北黄滩”,水流太急不宜通船,需要转运。除了那高坡外,上段和下段都可以通航。北黄河有近两个月的冰冻期,要休航。
北黄河依地势曲折迂回,北方当时人口也没有南黄河区域密集,出现了湖泊占地,也影响力不大。
除北黄滩外,河水都较平稳,能通中等以下的船,北黄滩用陆路转动,短距离也能承受。
北黄滩没有南黄河的壶口那么高险,可以再修一运河代替,以达到上游地区也能直通渤海的目的,被命名为第二期工程。北黄河壶口地区的永济渠,是为了修到长安,所以较长,北黄河的北黄滩只是修一条克服高滩河道的运河,工程远比永济渠小。
看来北黄河的河道还是问题不大,需要重点考虑的是黄河中下段的泥浆问题,要不泥沙太多河道可能堵塞,或出现其它问题,南黄河就是因泥沙而成为悬河的。
必须从出现水不清的某些人河上游就开始治理,当时蓄水或建大型河坝的能力还是不足,植树也不太现实,但保护植物和森林则可行,只要不要百姓出钱之事,还是可以办到。
出现泥沙的地区都是因为战争对植被的破坏,而引起的水土流失。现在天下太平,没有了战争,战争发生在黄河边上的可能性也不多,保护森林和植被可行。修运河,引黄河水入沙漠也在当时可行。
当时急需的铁路不知何时能出现,有可能在中华区域比西方区域先出现,即使能先出现,也需要很多年以后,看来水运还是要在未来的几十年和上百年间唱主角。
水运不比铁路,铁路可修到想修的地方,水运却必定需要水。有些有水的地方也不能以通航,则可以疏通,象京杭大运河,永济渠,北黄河等之类。
当时有人提出修建贝加尔湖到北黄河的运河,此方案崇祯也看了,但对能不能修则不太乐观。北黄河的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贝加尔湖到北黄河则有几千公里,工程太大。
对于连接贝加尔湖与黄河的贝黄运河,崇祯也与颜毅敏交换了意见。颜毅敏表示,对于贝黄运河,考虑是能否修通的问题,而不是考虑经济价值和作用问题。只要地势能修建,修也无妨。
在没有铁路的时代,水运就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运河沿岸人口少,只要运河通了,沿岸两边自然会有人来居住,沿河两岸的经济也能大发展。
以前贝加尔河和黄河长期分割,沿岸又处于建设能力较差的游牧民族手中,一直都没有人想过修运河,现在天下一统,能把贝加尔湖与黄河连接为一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自然灾害结束后,会有许多人力抽调出来进行其它内容的建设,修不修贝黄运河需要当时政府的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