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两面,所有事都应争取向好的一面发展,如何认识好的一面,需要判断者的综合能力,也需要判断者公正客观的观点。
天下事的发展与当政者的认识和观点相关。崇祯是当时的当政者,崇祯的观念也对当时局势能发挥一点影响。
崇祯认为,处于明末的历史关口,也有许多发展趋势,崇祯的努力就是争取历史的发展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不但要中华的历史发展趋势更好,就是世界的历史发展也要更好。
一个没有清朝,而有明朝的历史,本身就与另一时空中的历史不同,清朝不是中华文化的真正继承者,而是拖累者。有一个较完善的中华文化的人类世界,比一个有清朝的世界应该发展得更美好。
崇祯等一批在明末发挥作用的人,就是在争取新的天下发展得更健康稳定。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怕宰相吃空大明的江山,彼崇祯也对首辅不信任而时常更换。此崇祯则恢复宰相制,也恢复三省六部制,并把三省六部制发展到三院六部制。
社会组织机构,是多年发展而来,其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被社会熟悉和接受的一面,现在需要做的是怎样完善。
在整个新朝庭机构中,变动较大的是门下院。
原先的门下省,是皇帝任命一批官员,审议中书省的议案,且有侍中、给事等一系列的大小官职。
现在的门下院是实行议郎制,最初的议郎,大部分是皇帝钦定,少部分是民间推举,但人员比较多,且议郎没有固定谁的权力大,谁为主,而是实行票决制。
议郎人员除了门下院最初成立之时,皇帝钦定了一批外,以后极少再钦定人员。门下院,在以后主要是民间不断推选出的人员,不断增加的民间推举的人员增加了民选人员的比例,钦定议郎的比例占总议郎的比例越来越小。
对总议郎的人数,当时没有明确人数限定,到崇祯十六年,朝庭有七百多一点的议郎,府一级有三百多一点的议郎,县议郎数在二百以下。
民间推举议郎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发展,也越来越成制度,其步骤主要有举孝廉,定选民人员,无记名投票,统票,当选。
“举孝廉”是源自于汉代的一种制度,汉代还没有出现科举制度,当官是通过举孝廉的形式,曹魏时,唯才是举,孝廉之举就基本废了,到科举兴起后,举孝廉就成为了过去。现在恢复门下省,并发展到门下院,就再次启用举孝廉制度。
举孝廉不是确定议郎的资格,而是确定可以当选择为议郎的资格,也就被举为教廉者,只是具备候选为议郎的资格,能不能当选还是众人说了算。
举孝廉是名,实质上是排除那些名声不好,有明显的劣迹的人做为候选人的资格。对自己的亲人都不好,能对其他人好吗,平时做事都不顾廉耻,当选为决定天下大事者,能很干净吗?
“定选民人数”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最初的一些府州,有权参举加选议郎的资格人员限定在有功名的人之内,多般都是秀才功名之内,有的州、府还确定在举人的范围内,极少是童生范围内。
当时的特区也选举议郎,特区传达皇帝的意志最迅速,选举也按皇帝的意思办。特区则不限功名,所有人员都可参加投票选举。
对所有人员的范围也做出了规定,所有人,主要是指及冠男子。后来对及冠年龄也有争议,最后裁定二十岁以上的男子,是选择民。再后来,对流民的争议又出现了,最后裁定,流民能注册入族就是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