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大明朝庭办事的风格,也给人以启发。
比方说,办学,基础教育与高层研究相结合,基础教育是为了增加对文化掌握的人数,高层研究是为了发展文化。有广泛的文化拥有者,才有广大的挽救时局力量,对于高层次的知识者,崇祯是问计与听计。
对于文化发展也是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启用庶族和大办教育后,初级的基础人才有了许多,高层次的有独到见解的人才或哲人则也有必须相应增加,高层次人才就成了发展之必须追求的人才。前面说过,自然科学知识和仁德观念是哲人的基础,崇祯在大办教育的同时,也重点发展自然科学知识和仁德知识。
中庸之道或辩证法的方法,还是当时所需,凡事不能绝对化,争对中华原先重视圣人言,忽视基础科学和自然科学,提出全面发展知识,突破单纯圣人言的限制。全面发展知识并不是不要重点,长期有长期的重点,短期有短期的重点,当时的重点就是自然科技和仁德观念。
后世五四时期提出过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前面分折过,西欧原先有奴隶制的基础,奴隶制是打散原先的部落抓人当奴隶,没有了自己的部族的奴隶,只有自己团结一起反抗,形成了一种为了生存的意愿,这种意愿的发展就成了民主观念。东方的国家是从部族中直接发展起来的,族民最重要的是跟着那个贵族走,支持那个贵族,周召共和时期,也是周公一派的势力和召公一派的势力相加,就占有当时的大部分人,也就能维持局势稳定。
中国的特点需要有知识的智者,能发现以德治天下的方法原则,或更好的治天下之方法,所以提倡德治。
明末当时,就是西欧也还没有发起民主的宣传,崇祯只能用中国原先有的词汇,即仁德来说明或强调一种观念。
高层次的人才难得,颜毅敏已经是高层次的人才,毕竟拥有二十一世纪的知识和观念,能够争取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更好。
一次有机会,崇祯与颜毅敏进行了深谈。
崇祯认为,颜毅敏是二十一世纪的优势人才,到大明管理经济工作十多年,撑起了崇祯王朝的半边天,但其观念也深受二十一世纪影响,能够做出适当的改变就更好。
因为崇祯和颜毅敏都是来自二十一世纪,两人谈话就增加了许多内容。
崇祯问:“你怎样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
颜毅敏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实质上是满清中的腐儒顽固维护满清体制的一种说法,认为满清一切都好,就是一点技术或武器不如人。”
“其实****也不好,西方有些东西不适合中华社会的特点。”
“具体有那些方面?”
“比方说,西方的殖民主义,我们中华就从没有实施过殖民主义的历史,也学不太象,强行要去学,也是邯郸学步。”
“其实在这世界变化之季,我还是主张学一学殖民主义,我们也进入南洋争夺资源,有利就争。我们不去奴役南洋的人,远在欧洲的人照样来奴役,南洋人的命运还是一样,所不同的是利益被欧洲人得走了,我们少得一些利益。既然结果都差不多,为什么我们不去争一部分利益。”
崇祯清楚颜毅敏的观点,也许许多二十一世纪的人都认为应该弱内强食。人应该看得更长远,更长远的观念是众人都生存发展。
崇祯说:“后来欧洲人在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下,也放弃的殖民统治,中国人能这样放弃吗?”
颜毅敏:“中国人垦定会随世界形势变化而变化,世界都放弃了殖民主义,中国同样会放弃。”
“中国人随世界形势而变是一面,中国人还有一面,中国人有坚持的一面,坚持即可能对正确的内容顽强坚持,也可能是对不太正确的内容的守旧维护,因为中国是大国,就象大船一们,即比小船平稳,也比小船难调头。在世界放弃殖民主义之时,中国能轻易放弃吗?
学殖民主义观点的人员,是失去了中国之地位后的国家之小弟心理,中国能随着世界形势而转,也是小弟心理。而我们需要把握的是中华还有中国之地位时怎样处理问题。
中国之道是怎样样管理好自己的社会,怎样利用自己国人的劳动创造自己社会的繁荣。在抢劫与自造之间,中国之道无疑是依靠自己的创造。
中华人如果去学殖民抢劫之行为,既然内部没有人反对,但这种格局发展下去,会出现一些本不是中国的东西,是不长久之计,真正可靠的还是自己生产自己创造,自己生产创造需要的是管理方法,或经济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