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以中庸之道的观点,或以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凡事都有两面,有利就会有害,有大利也会有大害。大禹治水,在当时的大利,也是大功,对后世也可能造成大害或大不利。
现在的小冰河时期,陕西、山西的大旱,就是走向另一面,也是由水过多,走向极度缺水的一面。现在的问题是即要改善古雍州之地的水文条件,又要治理黄河的水害,小冰河时期还有两年就结束了,到时的水又会多起来,黄河水害和治理黄河又将是重要问题。
改善陕西、山西两地的地下水文条件,也许有许多方法,当时崇祯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基本上恢复大禹治水前的河流条件。
恢复大禹治水前的河流条件是不可能的,开出了的黄河,不可能拿走,想和后世一样,建立象三陕水库那样的大工程,也要慎重考虑,明末的当时是不可能修建的,水泥技术,钢材技术,建筑技术都还有待于发展。
崇祯迁都长安,也是要给后人出一个任务题,就是要想办法改善长安地区的地下水文。
黄河中下流地区,也修复了一些工程,黄淮分流工程也基本上完成,现在以工代振,同样的钱粮,能完成先前的两倍,甚至三、四倍的工程,工部报上来的奏章就是说修得很好,到底能不能达标,有没有用,则需要事实来检验。
对于工部报上来的工程,有一工程,崇祯还是特别的重视。
面对黄河的水患,自己又认为黄河中下流是人工河,那么,黄河的天然河道在那里。黄河的天然河道也有可能在山西北部,只是人工在吕梁山脉东麓开了一条深沟,河水引走了,原先床都成了普通在地或山地了。
原先河水南引是有不让河水入山西的想法,事实上,也没必要绝对坚持黄河水不能入山西有原则。不论原先的情况怎样,现要的山西北部,即吕梁山、恒山等山的北麓,是否有山沟较低,能引入黄河水,并将黄河水引入河北,永定河之类的河流之地。
先前崇祯就下令工部成立一个探测队,去探测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现在工部已经把探测结果报下来了。
工部的探测结果是有五处需要开辟或降低位置,其中两处是石山,一处的石山工程,较大,如果使用现有的军用火药,最快也需要半年才能开出来,整个河流,需要两年才能开通。开通河流时如果按运河的要求,可以通船。
崇祯看到可行时,则倾向于启动工程,现在不管理原先河南地区的黄河是天然黄河,还是人工黄河,都把河南地区经过的黄河内叫南黄河,新启动的工程叫北黄河工程。
如果北黄河有航运价值,就能把水运延伸到兰州以西,比现在的水运只到长安,并黄河工程能把水运向西移动了好几百里,对西部地区也具有较大的价值。
此崇祯原先没有掌握过二十一世纪那个大陆的资料,不知那个时空中的地形能不能开辟北黄河,此时空中的地形能开辟北黄河,崇祯还是确定启动工程。
崇祯问了路线情况,工部的技术大师解说,从附近的一个地方引黄河水向东,入山西北部汇入当地的小河,经太行山北麓,北京附近入渤海。崇祯问了分流的技术,大师说,要截断黄河还是没这个能力,要分一半的河水另入它河的技术还是掌握了。
崇祯没有追问技术问题,技术人员说可行,还是信任。于是崇祯又说,如果分走一半的黄河水,那南黄河的水患者是否可以降低一半。许多技术人员都说,不止于降低一半。
也要保证南黄河也要有水通航,最起码要保证开封到洛阳段能通航,技术人员也说能保证大部分月份通航,因为南北黄河都有冰冻时期。
崇祯很清楚如果北黄河能建成,对整个天下都有很大有作用,特别那个时期,水运比陆运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