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同盟没有成立的确切日期,中华同盟是大明军队西征时用的口号。如果要追溯中华同盟出现的时间,要从布拉哈汗国与大明交涉,愿意归顺成为大明的蕃属国开始,就开始使用了中华同盟的口号。当时许多人也认为,成立中华同盟,联合东亚、北亚、中亚地区比大明国的一国发展更好。
崇祯将都城从北京迁往中都长安,有加强西部的意思,也有想把都城放在整个天下区域的中心位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考虑。
把长安定为天下的都城,有加强陕西或古雍州在天下地位的想法。加强古雍州的地位,主要是改善古雍州的资源,其中水资源是重点。
水资源中,地下水文也是一个内容。对于地下水文,当时的经济专家,颜毅敏也懂得不多,也不能一此商谈,其它的明末人就更难理解。
地下水文是涉及地下河流,地下水位,地下水质等多方面的一个学说,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地下水文学说也不太发达,虽然也有把地下水引到地面上利用的实例,但地下水文学方面的学说需要大发展,难怪二十一世纪的优秀学者颜毅敏对地下水文也了解极少。
当时崇祯向明末的众人解释了地下水位的概念,还举例说,为什么有的地方挖井,两三丈深就能出水,有的地方要探七八丈深,甚至要挖十丈以上,那就涉及地下水位问题。有的地方地下水位深,有的地方地下水位浅。
古雍州就是地下水位较深,许多地方都干旱严重,陕西、山西的许多地方地面上的草都是一片枯黄色,与其它地方的水绿色明显的不同,很大原因是其整个区域的地下水位都是很深。
雍州的雍字,除了有是原来拥有的地方之意,还有河水拥堵之意,也就是说雍州之地原先是湿地或沼泽之地,是有过多的水的地方,现在的雍州,怎么成了干旱之地或地下水位很深的地方。
雍州的水文变化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有待于爱好者去研究,崇祯的猜测则与大禹治水有关。
首先是大禹治水之地是什么地方,是九州大地,还是当时炎黄文中的众部落的居住地的古雍州之地,崇祯猜测是古雍州之地。
古雍州原先是一块湿地,平常年晨到也能生活,到了大雨季节就有点水患,舜帝在位时,暴发了特大洪灾,千里雍州之地成了泽国,于是治水成子特别重大的事。
舜帝时期原先治水的失败,都是没有考虑到水排往何处,而都是在居住区域附近筑堤阻水进居住区,但洪水特别大,经常有突破堤坝,突然猛淹居住区的现象。
大禹则天下地理概念较大,不但有雍州豫州在地理概念,还有天下九州的地理概念,古代九州是大禹在治水之后划分出来的。禹把整个雍州都当做一个大的沼泽地,在其中开通一条深沟,把水排走。大禹不但把水排走,而且把排出的水一直引到大海。
汉时的并州,原来的山西之地,在舜帝时,也是古雍州之地,古黄河水可能也入山西之地,山西之地也有水灾。大禹治水时,把河水向南引,不让大水入山西危害山西。因此,崇祯猜测,吕梁山脉东麓的黄河是大禹人工开出来的,其难点是在石山中开辟一条沟让河水通过。
大禹所带的夏族人当在豫州西部,黄河水也是向夏族的居住地引,并以原先东部的的小河为基础,引水入大海。黄河水汇入小河流后,原先的小河流也成了大江河。
因此可以推断,黄河中下流是人工开出来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
拿黄河与长江相对比,长江肯定是天然江河,长江沿江有许多天然湖泊,吞吐长江之水,这是自然规律的要求。黄河中下流地区没湖泊,就没有湖泊来吞吐黄河之水,这也是黄河中下流是人工河的一个证据,因为四千年前的古人还没有认识到湖泊对大江大河之水的吞吐作用。
当时水患时期,能把水引走,不再危害当时的各部落国就是成功,众人能重新安居乐业就是成绩。把水排走后,可能引起古雍州的地下水文的变化,也可能会引起黄河中下流地区的水患等问题,不但四千年前的人难以想到,就是现在的人也只发现了水患者,而难以想到还有其它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