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的相对立的内容是骗,对自己或自己人应该讲诚信,让自己和自己人过得踏实,对敌人则应讲骗,让敌人不断的猜疑。
文官体系就是敌我不分,对百姓进行欺骗,谋取一时的自己私利,让政府失信于民,造成社会危机,让文官之间失信,造成党争不断。其实文官那种欺骗是低水平的欺骗,一查就能明确其中的虚假。
新军系统对后金的欺骗倒是体现出高水平的欺骗,许多次,后金兵本来有机会获胜或逃脱,就是在新军的伪装和欺骗下疑迟不决,而失去机会。当然让后金兵疑虑的基础是新军的枪炮曾经造成后金兵的伤亡,在有伤亡的条件下才会疑惑。
新军的欺骗战术能屡屡得手,是建立在新军内部诚信的基础上,众人齐心共同完成伪装和欺骗。其水平远超过文官的个人的欺骗水平。
总的来说,社会上主要体现的还是诚信不足,从商秧移木兑现奖励,经董仲舒把“信”列入五常,到现在的大明,社会上的表现还是诚信不足。
现在以新军和特区为基础,发展诚信,希望社会对诚信有个提高,大家对待自己人都能做到“信”,办自己的事的也能做到“信”。
办事不要怕情况差,只是是实情,就会有办法解决问题,只要能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就能做到政治清明,财政灵活,万民乐生。倒是文官那种欺上瞒下的行为压盖了问题,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信完全有必要列入五常,甚至还更重要,无信不立,是办实事的基础。
孝是对父亲,长辈,孝顺,待如至亲。
有些内容,如“恕,耻,悌”等,恕,西方人也讲宽容,特别是强调宗教的宽容,其他民族也讲耻,也讲尊敬长者,那些世界多民族都有的特征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孝是中华民族的特征,或者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更重视孝。
孔子对孝特别看重,有的人甚至是认为孔子的孝有点过份。
孔子认为在孝的原则下,儿子应包庇父母的罪责,后人有人认为人要有正义感,对父母的罪责也应揭发检举,到底应怎样,那是认识问题,各有各的认识,此处只是说明孔子对孝特别重视。
在先秦时期,忠、义、孝等内容具有同等的地位,所以孔子认为孝无关乎正义,原则,罪责。秦汉以后,才有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取忠之说。
忠孝不能两全者,到底是大义灭亲,还是追求君主有富贵,自己的富贵比亲情更重要,也许各种情况都可能有。
韩国一大臣,报请韩王,请孙膑入韩效力,后来,韩王在当时的形势下,屈服于魏国的压力要出卖孙膑,那大臣气愤得想要杀韩王,说韩王陷其不义,失信于人。
在东周时,可能出现这样的事,在秦汉以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秦汉以后,义服从于忠,大臣绝不允许出现杀王的言行。
孝是中华文化中的特征,孝也是有的条件,其条件是长辈尽了对后代的责任或慈心,后代才对长辈尽孝道,中华有道是养身父母大如天,亲生父母在一边。
长辈的责任,是一门学问,必须不断发展。其主要原则是对后代幼小时进行抚养或对抚养做出安排,对后代心灵的成长进行培养或引导。
如果一代比一代好,前一代没有能力培养下一代,那上一代最起码应对下一代付出自己的爱,爱能弥补一切的缺失。
对后代心灵的培养和引导,是在尊重后一代心里发展的前提下,提供自己的意见,适当引导,而不是强迫后代服从自己的意志,强求后代按自己的意志发展,也不是对后代的溺爱。
孝是一种亲情,父慈子孝是人间亲情的特殊成分,也是天然存在的两代之间的情感。
孝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人间和皆因素的重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