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信孝”和前面所说的“天地人,和同仁,忠义礼”一样是中国文化前二千年中存在的重要内容,文化中的内容需要认识,不足之处需要弥补。
文化的不足之处,不是文化内容本身的不好,或是本身的问题,而是对文化的偏重点问题。
近二千年来,文化的偏重点在于官方允许的内容范围内,出现这种局面,萌芽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的政策,形成于汉中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后的政策也加强了文化受到官方控制的趋势。
崇祯心里还在说,特别是清朝,更是疯狂的进行文化封锁,除了一些认定的儒教内容,所有中华文化都当做汉家的内容,不是满清自己的,都在严禁之列。
如今讨论中华文化的内容,不但要认识并尊重中华文化的内容,而且应明确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围绕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趋势而发展,而不能只局限于官方的认识或允许的内容而存在。
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而不仅仅是官方文化。
崇祯在明末就是想打破对文化的限制,突破四书五经的范围,按中华民族的需要而发展文化。
对“智信孝”的理解也应突破官方的局限,按照民族发展的需要而解说。
“智”是知识,也是智力。
知识是智力的基础,智力又促进知识的发展。对知识和智力的认识,对“智”的理解有重要关系。
知识是天下知识,不仅仅是圣人言,而是所有人类知识,且知识有体系。
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发展的体系,对知识体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学科。
总的来说,有二种知识的分类,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是,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分类法。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应用也需要发展,发展知识需要基础知识,没有基础知识,知识体系就难以发展。知识不能广泛的应用,知识发展就会缺乏动力。
其二是,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分类法。社会知识是人类处理社会内容事务的知识,自然知识是人类征服自然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学问。两类知识相互促进发展,两类知识以及其交叉知识的发展构成知识体系的发展。
知识发展中必须淘汰那种圣人言就是知识,非圣人言就应排斥的观点。人类知识是全民的事,圣人有可能说错话,一般人也有可能说出真理。
“智”是智力说,“智”是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掌握全面知识的能力,不仅仅是军事谋略,不仅仅是政权对立中的谋略、方法。
小孩爱看打战的故事,那是小孩心里,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为了小孩的心里,社会发展需要生产技术,需要全面的知识。
“智”是全面的知识能力。
“信”是诚实不欺,是守信用,实践诺言。
在西汉之前,“仁义礼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到西汉时,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成为五常。当时重视信的原因是什么就有待于考证,也许当时信已经是一个严重问题了。
现在的大明,信就是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旧的文官体系,经常谎报灾情以索取救济,欺上瞒下,贪污过手的粮钱,办事推萎,言而无实。
文官的所作所为,是只忠于钱财,不忠于皇帝之事,也不忠于天下之事的表现。
倒是原信王体系,现在的皇帝体系中的人员,还基本上能做到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