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谈了对族的一般政策后,重点谈皇族练兵之事。随后,崇祯让有关人员公布火枪兵供养与训练的费用,各藩王有什么能力就养多少兵,当然多多益善,现在有外患,我皇族之兵越多越好。
朕想,一个藩王先练一个营,条件好的藩王可练一个加强营,条件差的藩王则练一个残缺营,当然等级低的藩王,也可先练一个连,甚至是一个排。众皇族的军队,也可共同组成皇族旅,皇族师。
其后几天是对政策的公布和讨论。在期间,也有众人求情,当然说有最多的是那些,能不能按原样政策,朱弘心里明白,皇族中猪队友太多,说这些话的人多也不奇怪。
皇族也有少量人才,对可入仕和可练兵表示热烈支持,甚至有个别藩王要辞去藩位,把藩王让给弟弟,自己不回封地,要入武备营训练。
经过几天的讨价还价,增设了皇族谘询局,由皇族中的老年人组成,但只有咨询作用或参考作用,没有决策作用。
崇祯就是要对皇族在政治上解冻,精神上进行解放,财力上要其支持当时的对后金战争,或参与挽救危局努力。
另一时空的明朝皇族,大部分都被农民军杀了,或被清兵杀了,清朝以后,剩下极少。明朝皇族被杀的最大原因不是因为是皇族,而因为有财产,农民军只是为了抢财谋生,清兵则抢财后杀人。清兵抢劫后杀人只是为了掩盖抢劫。
清兵入关后,虽然也还保留原先的强盗习惯,但有所收敛,在人多之地或城镇,有时能做到秋毫无犯,但在人少或私下,则是原来的本性,抢了财产之后,杀光所有目击者,是其习惯或原则。
朱弘不怕藩王拥有军队,因为军力发展到精锐兵营时期。后金以军队的精锐性获胜,且用了几十年才培育出强有力的军官体系。现在的大明也以在精兵加火器获胜。
藩王想发展旧式老兵无用,想发展新式火枪兵受科技和生产限制,武器生产,弹药制造掌握在朝庭手中,不怕藩王闹事。
在开始时,各藩王的人才还没有起来,练兵和掌握军队的都是原信王体系的人,只是其功劳归入藩王体系,以后藩王中有人才,也必须配副职和参谋人员,副职和参谋人员还是朝庭体系人员。
藩王中也有人才,也想支持朝庭振兴,支持军事训练和社会改革。如新继藩王位的唐王就是一例。
对藩王去铁帽子,就是要除去稳固的爵位形式,必须争取立功后才保持原爵位。对勋贵也去铁帽子,也要迫使其争取立功,吃老本的时代过去了。
崇祯就是想调动当时能调动的力量为当时打败后金服务,为发展当时社会服务。
期后,崇祯朝庭制定了系统的爵位制,大明爵位,分王、公、候、伯、子、男,六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分为三个小等级,共分为十八等次。
制度规定爵位的获得,拥有的权力,必须负担的责任,一般继承的规则。
总的原则是获得爵位难,有爵位,无具体封地,王公两级有受封地点,没有封地,立大功授奖,则有可能不降爵位继承。
贵族家族的个人,限制较少,可以进入大部分场所发展,发展靠自己的能力。
在处理好藩王和勋贵事事情后,党派和党争的事件也到了必须给出一般原则的时候。
崇祯被刺后,体系中的人,即原信王体系中的人在运酿成立保皇党,皇帝也许要许多人。成立党派也有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皇帝一直都在抑制党争,党争可平可抑不可助。平抑党争就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党派的成立。
两种意见的讨论或争论无结果,最后还是汇报到此崇祯处。崇祯表达了自己对党派的意见。
党派有私党,政党之分,党派既然出现了,就只能面对,凡事不能绝对排斥。我们面对党派,主要是因势利导,也就是抑制私党,允许党派为了公共利益而努力。或者说是团结有利的党派,争取中间的党派,打击反动的党派。
先前抑制党争,是抑制的党派为了自己私人利益而争斗,为了天下大义,或为了谋一阶层,多人全同共进,什么时候都不会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