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文官体系救灾不可能产生效果后,皇帝体系果断的调民工救灾队伍进入陕西。可惜了那十万银两,大部分被贪官贪污了,如果用自己组建的民工队伍,能救济很多的人。现在只能用自己组建的民工队伍,才有可能产生救灾效果。
招收民工的队伍,除了带银两外,主要的是带能吃的粮食。粮食要尽量节约,闲日用二餐稀饭活命,工作日用饭补充体力。
招收的民工调往有城建的地方进行城建,过多的人,调往矿山,台湾岛中部开荒种田,甚至有人补充纤夫。
朱弘虽然想大量救人,但是心里也明白,招收的民工总额还是有限度的,限制民工总数的因素是天下的粮食或收购的粮食总额最多能活多少人。现在民工招收队伍的人员有限,熟练程度有限,招收的民工暂时不可能超过收购的粮食能活人的限度。向南方收购粮食也是开始之年,也许在有人收购的剌激下,明年粮食生产会有所增加,明年能收到更多的粮食。
朱弘也知道,即使再放大规模招收民工,也不可能将天下所有的灾民招走,是无人管的流民还是能成为民工,很大程度是靠灾民的机缘。
每年至少有几十上百万的灾民死亡,甚至是更多的流民死亡,每想到此事,朱弘眼框就会湿,虽然无人怪朱弘,平衡宇宙明末的当时年月实际死亡的人更多,但朱弘心里总是感到自己还是没有尽到责任。朱弘心里向祈祷,再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能救下全国的灾民,我一定能造就救灾的粮食,造就救灾的队伍,造就救灾的技术。
许多天下灾民也许救助不到,但陕西巡抚刘广生则应救下。先前世界,巡抚刘广生因发现朝庭无力救灾,灾民又层出不穷,因而几年后就忧心而死。一个心忧灾民的巡抚,比只知贪污的文官还是要强一点,如果能限制其缺点,也许可能成为可造之才。朱弘派工作人员去做刘巡抚的工作,并带去了朱弘的亲笔信,信中朱弘说刘巡抚的情况皇帝清楚,希望巡抚与皇帝同心,在任何情况都尽心去争取最好结果,希望刘巡抚不要轻生。其实只要民工队招走了部分灾民,也许刘广生就不会死了。
财政的情况也令朱弘忧心,钱粮的消耗超过以前同期的三倍以上,常规收入又和往年差不多,要不是魏忠贤在内库留下了七百万两多银子,再加上操家的额外收入,也许现在就要告急了。
旧军费开支上,比住年有所减速少,因为成立了总后勤部。开支大的是外内库的资金,武器,或者枪炮制造,船舶制造都消耗很大,又必须要优先开支。救灾的费用,因为人多也是一笔大消耗,救灾是必须的,必须尽最大的能力救灾。城建,与练兵同样重要,城建是增加防卫力量的因素。水、陆两路的道路改造,沿海沿江的新军建设和新区域的改造,向南方收购粮食的本钱,都需要消耗钱。
农业税只能减不能加,救灾是必须的,必须尽最大的能力救灾。有什么办法增加收入?明朝和宋朝样,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明朝规定,举人以上的功名者可以减免赋税,有许多中小地主通过关系,把自己的田地寄存在有功名者的名下,从而达到不交赋税的目的。几百年下来,天下有功名者太多,其名下的不交赋的田地有多少也没有统计过,大概可能达到了天下交赋税田地的总数据的程度,甚至可能超过。
当时有功名者名下拥有有大量的良田。向士族或有功名的人收赋税,以分摊农民是的负担,虽然合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施的,倒是向商人征税可以试试,因为太祖时基有过先例,万历时期也向商人开征过税。
ps 注释:库银10万,减免辽饷20万,留杂项辽饷1.4万。延安得3004,庆阳得880两。(摘自北方论丛2011.2刘志刚)吴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