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虽然还是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万历年间的无为而治,已经对商业的限制没有那么严了,许多官员都成了商人的后台老板,特别是掌握水军和交通要道路的官员及其上级,更是把握了商业活动。
抑商禁海只是争对普通百姓,对官员无效或官员不尊抑商禁海的法令,就是城市里开个普通店,特别是紧俏的物品,大部分都有官家的背景,大部分官员都与商人有联系。正由于当时的大多数商家是官员的代理,是原始的官商,当时商人的利益,也就是士族官员的利益。
朱弘提出向商家按万历年间的比例收税时,受到整个官僚体系的齐声反对,说是与民争利。看那阵势又要兴起一场所谓士大夫与皇帝的国本之争,好似文官以前的党争的矛盾都不存在了,现在团结一至反对向商人征税。
朱弘只是提出按先前的例子征税,就受到如此的反对,只能放弃,说以后再议,朱弘不想花时间精力去做无畏的争论。天下都如此了,老百姓都大批的要饿死了,国家都没钱练兵守国了,文官体制还只想到士族层那点眼前的小利。
做为一个皇帝,没有能力通过向商人收税的政策,是有点悲催。朱弘暂时放弃了收商税,只是放弃了通过文官体系来收商税,并不是没有办法,朱弘决定另起炉灶,成立操江提督衙门。
朱弘以皇帝的身份任命杨令为长江操江提督,任命袁可立为操海提督。
杨令担任提督是资历还不够,但杨令是原信王府资历最高的人,在此形势下,不得不提拨,好在文官体系认了从龙之功的资历,提拨一个人,没有受到反对。杨令提到高位后,能够继续为天下人办事就好,正是需要办事的人,想利用高位谋私利则也可以换掉。
袁可立倒是有了提为提督的资历,袁可立再任巡府时期也是很配合,特别是支持皇帝重振军备。袁可立提升为提督,能继续办事正是所需,想专权则可以年老而退休。其实袁只是挂名,海防提督以前无实例,事务也无定论,具体事务还是各海防区域具体办。
操江提督原先有过先例,主要用于军事防守,现有的操江提督的事务,则由皇帝钦定。原先的操江提督是驾御在沿江众衙门之上的一个军事机构,现在的操江提督则主要是管理众沿江帮会中的皇帝体系区域的机构。
操江提督任命后,成立了信王慕僚府类似的机构,集中研究事务的处理方法后开展行动,杨令只是执行者中的挂名头目。
沿江剿匪是操江提督衙门的第一个表面任务,匪肯定要剿,声势也必须造,文官中的众人,除个别与匪有特殊关系外,一般都支持剿匪。
操江提督衙门成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经济问题,先是把众钞关和特区划归操江提督衙门直接管理。六部对众钞关进行的是线的管理,是间接管理,操江提督衙门是对众关口是块的管理,是直接管理。
在先前,除钱嘉征出任浒墅关的榷关官外,其它在倒魏忠贤立过功的陆澄源,钱元悫,史躬盛也提升了,试着重用,调到钞关区域任知州或知府。钞关和附近的州县也调整了可能支持皇帝体系的清廉官员任职,钞关内部也还调整有新观念的太监协管,所有钞关的兵丁都换上新军系统的军队,钞关办事人员也有许多皇帝系统培训过的人,新观念占据主要地位,都认真执行皇帝的政策。
长江操江提督衙门也管理运河及相临的支流。长江运河钞关边上是纤夫帮的特区,崇祯元年初期特区就由村级组织发展到的村上的乡级组织。现在有皇帝的支持,特区边缘的农民又希望加入特区,想享受特区的政策,特区也处于扩大和发展中。操江提督衙门并不是为了扩大特区的行政级别,而是主要把沿江特区联接起来,先还是稳定在乡级组织上,把原先布满沿江两岸的特区沿两岸全部联接起来,不留下断点,江上的货物或人员必须通过特区才能到其它区域。
操江提督衙门实质上就是把皇帝系统的沿江沿海区域割据出来,形成新的管理机构。即便于管理,也便于发展,更重要的是便于对商贸的监督管理。
操海提督也是把沿海的港口渔村也联接起来,形成海运的岸边区域,或避风港链,同时把沿海的岛屿也控制的特区或新军监管之下,把原先由官员或私人掌握的对外贸易收为国家对外海上贸易。
相应的,任命徐得水为珠江操江提督,仿照长江管理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