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昭说的完全是真心实意的话。
自南明以来,弘光政权在南京不思进取,不仅没有弘光,反而骄奢淫逸,极尽败德。尤其以弘光帝为首,更是丢尽了历代明皇的脸。
扬州三日,嘉定三屠,可以说弘光政权以后,整个南明的抗清态势,完全不如之前,不少目光长远的将领纷纷选择投清,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能够以身殉国,顽强斗争的将领不是没有,但并未掀起太大波澜,无法改变局势,大都是兵临城下,无可奈何之后,拔剑自刎的烈士。
而曾樱,大概是首位生死都意义非凡的将领了。
这是时代的楷模,是英雄的篇章,在这个人心涣散之际,这种人的出现,能够激励无数将领如此。
这种人,无论是出于政治层面亦或是个人层面,死后都必须得到最高的殊荣。
这是为了不让前线之人寒心,也是将英雄的旋律推向高潮的关键!曾樱的大名应当永刻石碑,流芳千古,才能激励更多的将领。
岳昭立刻提笔表奏曾樱,他恐皇帝还在因为之前的逼宫而恼怒曾樱,若是连这样的烈士都不能在死后得到殊荣,其后所牵扯到的意义,无可扭转。
当然,不应漏掉的还有姜襄。
“姜襄亦是死战守城而死,理应表奏。”岳昭淡声道:“呈文守城,亦是功劳不小,我亦会表奏上书,为你请功。”
苏云生一听,这番许诺明显是超出了他的预期,他本以为,如他们这种人,能够安心不晋不罚便是好事了,却没想到,还有邀功这一说。
更何况,不仅有他,也有姜襄。岳昭都没有漏掉。
苏云生顿时眼圈一红,垂首道:“多谢大人,大人之恩,呈文无以为报。”
岳昭笑着摇了摇头。
这场表奏请功,往大了说,就是承认了姜襄起义的合法性,姜襄死后的历史里,也会牢牢记着他是明臣。
往小了说,苏云生以后的官途有望了。
其实这种事不难理解,岳昭仔细思考过,为什么清朝这么多反清归明、降将易帜,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权朝廷对待这些将领没有给予到足够的尊重和待遇。
首先是有一层族别不同对待,其次是观念上的区别对待。种种原因之下,这些人大多会再次易帜而且会抗争到底。
反过来,难道南明朝廷没有这样的事么?
这是不可能的。
单看当年何腾蛟对待大顺降将田见秀的态度,便能知道一二。
像苏云生这种反叛以后再次归顺的降将,在大部分情况下会遭到同僚的排挤。
这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