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错特错了,是抢着去抢尸体吃,慢一步,连尸体都没得吃了。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河南频发过路行人被吃的事。
以至于大家都不敢独自去过,非要拉帮结派,组织一堆人才行。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小说家和一群伪粉的自我意淫。
这是这座王朝虚无缥缈颓然欲倾的象征,这座王朝如同巍峨的古朴建筑,雕梁画栋,鬼斧神工。横梁之处都写着大明帝国。然而烟雾散去,这时才发现,这座腐朽的帝国已经烂到的根上。
对于明末河南之灾,唯有张居正提出过一些政策矫正,不过很可惜,杯水车薪,后来更因为政治因素,这些新政无法再实行下去。
这一切,也就导致了河南注定是个混战的地方。
农民连最后一丝活的希望都看不下去了,只能举起手里的锄头,跟手拿弯刀火铳的官兵奋起抗争。
为什么要抗争呢?抗争能带来什么呢?
答案是:粮食。
简单的说一个代表人物吧,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也是他最喜欢的儿子。
更是前段时间在南京称帝又覆灭的弘光帝朱由崧的父亲。
他的藩地刚好在这里,他作为一个从小不知民间疾苦的最受宠的皇子,太具有代表性了。
古都洛阳是豫西重镇,也是朱常洵的藩府所在。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洵被明神宗封为福王。
你光听名字就知道了,福么,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美好的祝愿。
没办法封他为太子的明神宗便奉行经济补偿法,这个朱常洵光结个婚,就耗费了三十万金。
三十万金什么概念?
哪怕就是放在后世,也不是个人随随便便能够拿得出来的一笔钱。
多少金银财宝都到了朱常洵的口袋里。
朱常洵不止要钱,就连地,那也必须是要有的。
据说当时朱常洵狮子大开口,要了四万倾。
瞧瞧,这就是阶级地主。
不过当时明朝也没有那么多地,可以分封了,所以折中给了他两万倾。
朱常洵这一看,我的皇帝老爸对我那是万般宠爱,还特别爱给我送钱送地,他自然就膨胀起来了。来到洛阳后,派遣府中官役,到处圈占土地,千方百计搜刮金银。
朱常洵过得那叫一个潇洒舒心。
本着一粒米也不会给灾民的心,朱常洵硬生生的放坏了不计其数的粮食。
当时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还曾写信劝他,说是最近国家穷,百姓荒,军队更是叮当响。你就拿出一些来,支援支援,否则以后事情闹大了,你自己也不好收拾的。
然而这位被宠坏了的福王朱常洵看完理都没理,直接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