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向河南靠拢的岳昭并没有多做停留,将人数粮草钦点好以后,便踏上了前往河南的路。
这一路上,原本之前的两万人,竟然又边走边收了些兵。
最初的两万人,跟阿巴泰打折损了近五千,后来进入登州府募兵,收编了一千水军,再加上刚刚收编的两千三百人。
这样算下来,不大不小,不加调拨给诸葛云和杨之柱的两千,自己手上能够调动的是两万四千人。
再加上,听闻登州之事后,山东其余五府纷纷有所感触,有一些百姓特意前来投奔,最重要的是,沿途而下,难民不止。
岳昭见了,便问他们愿不愿意投军,这些人饿的惨了,当然只顾着点头,旋即岳昭就给他们分发了一些干粮饼子,让他们随军带路。
一路上,岳昭这才知道河南是个什么情况。
明朝设河南为八府一州。
河南也算是明王朝的香饽饽,腹心地区,既然这么重要,自然少不了矛盾纷争了。
光河南这块地方,明王朝就在这封了七个藩王,换句话说,河南这块土地,基本上都是藩王的。
这也就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土地问题。
千万别小瞧这小小的土地,哪怕就是在千百年以后,土地粮食问题也依然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所在,人越来越多,粮食不够吃。幸好后世纪,有那么一群伟人,坚守在田埂之上,方寸之间,开发出了先进的技术,解决了土地负担粮食产值的问题。
他们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
这种尖锐的问题,更何况是在今年的,一个封建王朝之中。
土地的高度集中就是农民没有地,都是在给地主打工,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出来的菜,全部进了地主的家里。
而他们,可能只是留一顿饭而已。
拿不到薪水,没有五险一金,更没有什么养老保险,这才是他们生活最艰难的地方。
而土地所有权的地主,将米面粮食统统端进自己家里,就是不卖。等到粮食涨到一个可怕的不可思议,对他们来说又是非常诱人的一个价钱后,这才把捂了很久的菜面扔出去。
不过,不能扔完。
这是技巧,要等他们抢,抢得头破血流,才能继续抬价。
农民如牛负重,地主连田阡陌。
再加上明末战乱四起,军事行动频繁,这条四通八达的中心之地自然深受其害。
官差往来,今天有个大官来了,要请吃一顿吧,送点金银珠宝吧,拿什么送?自己的钱?不可能!
当然是老百姓的钱再扣下来一点。
更别说,明末时期连年的大旱蝗灾,收成不好,粮食一少,吃不起饭的人就更多了。
崇祯十一年到崇祯十三年,这三年间是自然灾害最为频繁恶劣的时候,当时官员称为三百年不遇之灾。
崇祯十二年调过去的官员王汉写过一片给崇祯的上奏,这篇上奏可谓将当时河南之景描述的真真切切。
“今年麦季又不收,穷民食树皮尽,至食草根,甚至父子夫妻相食,皆黄腮肿颊,眼如猪胆,饿尸累累。”
今年又没有收成,这时候大家已经吃了两年多的树皮了,树皮也没有了,所以去吃草根。甚至亲人之间互相吃,就这样,还是每天都有饿死的尸体在山野之间。
而一有尸体呢,几个附近村子的人就会铺天盖地的扑上去,你以为是埋尸认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