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得了官家的好处,就自然会一心向着这个保障他们生活的国家。唐初的府兵制度,就有六百多个折冲府,百万强兵可以挥手立致,打完收兵,耗费极小,唐军越战越强,也正是这个道理。
府兵自备战马兵器,农忙时耕作,闲时训练,战时奉命出征。这种制度始于南北朝,光大却是在唐朝中期之前,那时的府兵有均田制的财力保障,有着强悍的战力和国家认同感,所以初唐时唐军出征,每战必胜,直到唐朝中叶之后,随着均田制的败坏,大量府兵逃亡,军队战力直转而下,国家认同感也急剧下降,不得已只好用募兵制和节度使制度来维持军事力量,也埋下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所以李元霸搞均田制,在当时不但不被反对,还因为制度细节有不少超过时代的地方,显的更加合乎情理,因此倍受赞誉。
李渊得知之后,便派了不少文臣回到太原,实地勘测,以便在关中也大搞授田,然后因田点捡府兵,可以在关中等地得到大量的出产与军事力量。
到得大业十三年年底,关中形势大体稳定,也同时开始授田,李元霸却是得到李渊教令,让他接替围困河东城的孙华与史大奈,带兵前去河东,继续围困河东城。
李元霸自太原出发往河东,太原这里留下苏定方领百练重骑和其余两百轻骑,再加上最近征集的两千府兵,太原这边虽然算不上非常安稳,在冬季苦寒时节,却也不会有被袭拢的危险,留下这么多的兵力,应该足够。
他自己则带着王君廓和魏刀儿等人,引着剩下的一千百练骑兵,赶往河东。
这几月来,李元霸因为有着守晋阳宫的便利,取出大量宫中资财购买战马,府库中的兵器和盔甲多半已经被李渊取走,剩下的一些正好可以让李元霸装备起一支三四千人的轻骑和一千人的重骑兵,所缺乏的只是上等好马。
可惜马邑被刘武周所得,使得太原方向与草原的贸易极为不便利,半年功夫,也只多得了千多匹战马,而且耗费的资财比往年要多出许多。
除了战马买的不多,此后招募豪杰也是不易得,刘武周在马邑举事,大募豪杰,北面边地想投效李元霸的,路过代北时都被刘武周截了下去,不能再到太原。
而最让李元霸愤恨的却是尉迟恭被刘武周抢先一步得手,成了他的麾下大将。此人之武勇在当时出名,在后世更是赫赫有名,不论正史演义,都是一等一的好汉,是秦王李世民麾下排名第一大将勇将,忠肝赤胆,豪气干云,对这样的汉子,李元霸自然也极欲招纳。以前无权,也不便到处打听,到得他自己镇守晋阳后,立刻派人打听尉迟恭的下落。派了大量人手打听,这才知道,尉迟恭自从征辽立功,被拜为朝请大夫后,一直赋闲在家,朝廷不曾任用。尉迟恭又不善生产,竟然家境窘迫,差点要到揭不开锅的地步。
李元霸闻听此言,却是大喜过望,立刻派遣人手,前往马邑征纳尉迟恭,谁知带了大量钱财的使者赶到马邑时,才知道尉迟恭已经被刘武周征辟,任命为麾下郎将。
李元霸满腔欢喜,却又落了个空,不觉大怒。
如此种种,使得李元霸对刘武周杀机大盛,这人就算是三次征辽的豪杰,就算是手腕了得,麾下英才济济,李元霸也决意在解决河东城之后,便回师等候来春,到时候引骑兵精锐,用兵马邑,纵不能胜,也就让刘武周知道厉害,或是牵扯住此人手脚,不能坐看他东征西讨,扩大地盘和麾下的人才。
自太原往河东,最便利的近道,当然还是雀鼠谷。
这个狭长险要的山谷,在后世并不出名,远不及虎牢关、潼关等雄关出名,不过在隋末唐初时,无数重要的战役在此地开打,有几次甚至决定王朝兴衰,地利之险要,在当世时不做第二之想。
此时正是深冬,一个月来大雪不断,谷中上下原本就有不少积雪,到得李元霸引领兵马入谷后,原本黑沉沉的天上又断银扯絮的下起雪来,代北地区一进入冬季,便是大雪不断,倒也并不奇怪。
千余骑在谷中鱼贯而行,过不多时,额头肩上已经落满白雪,便是眉毛脸颊,也是白茫茫一片,需得常常擦拭。
好在各人都身着厚重的棉袄,再加上外披油衣,不怕积雪入衣化做冰水,不然就必须得立刻找到避雪的地方,拍打身上落雪,等雪停了才能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