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霸说是太原留守,其实奉命镇守的地方还真不小。
整个太原郡与西河郡现在都属李家治下,自大业十三年五月出兵后,李家率六万甲士,在霍邑大败前来阻挡的隋将宋老生,然后占临汾,克绛郡,八月十五日时,起兵三月不到,已经兵锋压至龙门。
大隋的关中讨捕大使屈突通率精兵赶到河东,李渊此时已经兵势大振,屈突通麾下又有不少将领心慕唐公,愿意投降,所以屈突通精兵虽多,也是大隋名将,却根本不敢出城与唐公野战,只得守在城中,不敢轻出。
李渊见他如此,知道屈突通最善守城,强攻不得,便放弃攻打河东郡治,留下部份兵马围困,自己率主力渡过黄河,直逼关中。
屈突通知道李渊进入关中,不觉大惧,只得让鹰扬郎将尧君素任河东通守,自己率几万精兵,出武关越蓝田,前去潼关防守长安。至潼关附近,被刘文静率部击败,然后兵马被困,来回奔波,兵士苦战,将领思降,不过半月,屈突通无奈被擒,而李渊此时已经饶过潼关,直接打下长安。
屈突通被擒,长安拿下,整个关中与河东、太原各道已经悉数归于李家治下,此时李家占有的地盘已经是群雄之首,而且除了河东城还有尧君素死守不降外,整个大块土地联成一片,治下百姓与世家对李家归心,除了李渊进兵途中收服了孙华外,李家的嫡出长女在平阳附近凭着李家的威望,居然也是收伏了七八万人,打下了大块地盘,兵锋直指洛阳附近,给李家将来进兵中原打下了一块最好的立足点。
如此一来,李家土地广大,唐公拥兵数十万,再加上关中富饶,于是拥立代王,进封王爵加九锡,谁都知道,李家取而代之建立新朝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可惜李家虽然声威宣赫,却并不能让所有的豪杰折服。远处不说,陇右薛家也是一方大豪,薛氏父子在陇右经营多年,有精兵十三万人,且多有骑兵,算得上是兵强马壮,薛举本人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勇过人,况且善于交结地方大豪,边郡一带,对薛举极是归心,自大业十三年七月正式起兵反隋,自号西秦霸王定都天水,若不是李渊行动迅速,以很快的速度打下了关中,只怕薛家安抚好了陇右后,也会立刻出兵关中,若是让薛氏父子得了先手,先拿下长安,只怕李家的王霸雄图,将会雪解冰消。
饶是如此,纵然是李家得了关中之地,以薛氏父子的强悍和边军的战力,只怕数月之内,两家便会有生死之搏。
于是李渊收精兵强将于关中,安抚流亡,开府库放赈粮,接见旧隋官员,安插唐公府原有亲信到地方为政务官,或是军事总管,要把关中之地牢牢握在手中。
至于太原与河东等地,却只是全部放手给李元霸去管制,十二月,加李元霸为镇北大将军,教令李元霸防守太原同时,统领包围河东城的孙华与史大奈等部。
前方打的顺手,李元霸这几个月下来,却也并没有闲着。
太过火的改革他自然不能进行,李渊也不会容他太过分的胡闹。所以这几个月来,李元霸只是不停的勘踏土地,将流亡逃窜的世家土地和官地,一并划界清楚,分给无地农民耕种。
除了给地契证明外,官府另外发给相应的种子,并且租官牛给农民使用。
太原这里临近北方草原,牛马很多,在这方面比之外地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隋朝,太原与河东两道十几郡,粮食只能勉强够当地居民自给,不能外调,稍遇灾荒就得从外地买粮,其实都是世家豪门把持大量肥沃的土了,任其荒芜也不给无地农民耕种。李元霸知道唐朝举行租庸调等法,索性便先行授田给牛,提前几年行事罢了。
就这么简单的政务举措,也给李元霸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其实李渊过上不久,也要按百姓人丁重新授田,分为国家租田和永远赐给百姓私人的永业田两种,这种授田方式,将影响唐初百年,使得大唐强盛无比。
原因极是简单,一个十余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得到几百亩的土地,在当时亩产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障衣食无忧,同时还颇有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