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难在没有固定的模式。假定知人有一套模式,那就简单了,把这些模式输入电脑,再把每个人的资料输进去分析,如果得80分以上,就知道他是人才。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用电脑处理,只好靠人来判断。一个人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泛,判断人的能力就越强。但是我们完全凭经验,有时候会吃大亏的。
我们要学习一些知人之道,把前人归纳出来的一些道理拿出来研究,可以增加一些知人的实力。
现在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年轻人不能用,这就是很没道理的话。人都是从年轻时过来的,年轻人都不能用,那用谁呢?用年纪大的人你又嫌他老。我们应该虚心一点,去研究一下年轻人到底有哪些特性:年轻人最起码精力很充沛;年轻人对“先说先死”多半警觉性不很高,有什么话都喜欢讲出来;因为教育的普及,教育水平一代比一代高;年轻人刚出来做事,大多是很认真的;因为年轻人接触事物多,接受的信息量大,对事物有较强的辨别能力;经济观念很强。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年轻人不完全是坏的,有很多优点,也有一些缺点:他们没有耐心,光说不练,嘴上滔滔不绝,但是没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很会找理由,没有责任感。老实讲,一个人年轻,也搞不清楚什么叫责任,只想到他自己,所以显得自私自利。他们比较势利,一代比一代现实,也没有什么感情,没有礼貌。我常常听到很多年纪大的人骂年轻人根本不懂礼貌,连做人的道理都不知道。
年轻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很正常。我们不能说年轻人一定比年纪大的人好。最起码,如果好好用年轻人的话,也是一支新生力量。
知人的道理懂得越多,见识越广,再加上一两次的尝试,增加经验,看人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所以知人的方法很多,但是运用这些方法时,还是要多看,多了解,多印证。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到底看中他哪一点,要自己分析一下,将来去追踪去印证,慢慢就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知人为什么不容易?第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外在表现跟内心不一定一致,所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很难去断定。有的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鬼鬼祟祟;有的人看起来很聪明,结果只会说不能做。第二,人的才干有长有短,而我们观察的人所知有限,比如这个人对天文懂得很多,但是我本身没有天文素养,所以搞不清楚他讲的话是真是假。不管是知长不知短,或者知短不知长,都可能造成错误的判断。第三,人的学问、行为常常在变动。有的人,刚认识他的时候他没什么学问,但是过了两三年,这个人的学问变得非常好,所谓“士隔三日,刮目相看”。但是我们还没有调整过来,还是用以前的老眼光看他,那就错了。坏人可以变好,好人也可以变坏,我们不能只记得以前,还得看现在。一个人年纪大的时候跟年轻时候有很多想法不一样,一个人得意的时候跟失意的时候表现也很不同。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一时、一事,就决定一个人。在日本企业,一个新人进来以后,先不决定他将来做什么,也不很快地升迁他,而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彻底了解之后,才给他安插合适的职位。因为用错了,就会造成很难挽救的局面。
知人有困难多半是因为观察的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就很难了解别人。自知都不明,怎么可能有知人之明?然而这句话很多人听不进去。一个人常常看错人,就表示对自己了解不够,最起码看人的能力,他自己估计不清楚。所以先求自知,再来知人。
王永庆先生一直强调找人才非常困难,认为最好把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做好。他说,管理如果上轨道,大家能够安心做事,部门主管就能够以做事的成果来看人;如果管理没有上轨道,大家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成果好的可能是运气好,可能是机会得到了,但会埋没很多人才。换句话说,有了伯乐,人才自然会被发掘出来,可是有伯乐,管理也要事先上轨道。王永庆说,最怕的是有很多人才,但是你不知道。或者你根本不知道你需要什么人才,而到处找人才。
王永庆先生这些话给我们一些启示:第一,由于管理没上轨道,所以企业里面到底有没有人才根本搞不清楚。第二,因为我们不了解企业有没有人才,所以我们盲目地在企业外面找人才,可是我们又不知道要找什么样的人,最后当然徒劳无功。第三,就算瞎猫碰到死老鼠,我们真正找到人才,但不能让他好好发挥又有什么用?所以当主管的人,先使自己做刘备,然后再来找诸葛亮。诸葛亮每个朝代都有,但刘备比较少。
我们都知道统一企业成长很快,当然有很多原因,不过高清愿先生认为,第一批干部实在是功不可没,每个人都能够以身作则,来领导下属、领导员工,使得以后陆陆续续进来的员工以第一批干部为榜样,这样一代一代就会发挥出和和气气、诚实苦干的精神。如果统一企业当初第一批干部用错了,就不是今天这个局面了。
前面提到年轻人有长处,也有短处,而我们现在陆陆续续招进来的多半是年轻人,所以我觉得对年轻人应该多花一点心思。比如说,现代的年轻人多半认为上班时间尽力做,下班时间要过自己的生活。这种想法是不是也应该考虑纳入企业的文化理念?同时年轻人喜欢收入多一点,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希望接受良好的指导,我们也可以在这些需求方面多满足一些。年轻人认为你是老板,但是他在人格上跟你是平等的。这种想法越来越多,是不是我们就应该稍微降低一点身价,给他们多一些宽容。年轻人并不因为你是主管就应该尊敬你,而要看你有没有实力,值不值得尊敬。其实我们中国人以前就是这样,只不过有一段时期我们过分强调主管的权威性,所以有一点出轨了。现在我们把它更正回来:你合理,下属应该服从;你不合理,下属不应该顶撞,但是应该提出意见,大家双向沟通。
知人先要知己然后再去知彼
下象棋的人都知道“观棋不语真君子”这句话。其用意是在提醒我们,知人不如知己。一般人常常自认为很了解别人,所以免不了指手画脚的。就好像看棋的人,总是觉得下棋的人下得不好,议论纷纷,可是真正轮到他自己坐下来,同样感到迷迷糊糊的,这就叫做“当局者迷”。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与知人同样重要。
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话,叫“知人不如知己”,同样重要的还有“克人不如克己” 。我们要求别人改,他不改,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而调整自己,克制自己,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还是先从自己做起比较好。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能够胜过别人固然很好,但是这只不过表示我的智力比别人好,体力比别人强,如此而已。一个人要胜过别人,只要肯努力,就比较容易实现。想要胜过自己非常困难。能够了解自己,克制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要想做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要记住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可以理解为老是要求别人不如先要求自己;第二句话是“正人不如正己”,我们可以理解为老是喜欢改正别人,不如自己先好好改善一下。所有的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够一心一意地从自己开始,去除自私自利的错误观念,那企业就会发展得非常好。
既然了解自己这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呢?
要告诉自己,一个人的眼睛是往外长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的毛病是很容易的,但是要看到自己的毛病就非常困难了。知道自己的毛病,肯痛下决心改过的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要虚心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但是自我反省的时候会很容易原谅自己,所以效果一般都不大。企业进行考绩的时候,表格上面往往有一栏让我们自己填,即自我评估,那么很多人都会这样写:“我这个人因为太老实,常常吃亏”,“我这个人因为正直,对某些事情看不惯,常常得罪人”,“我比较谦虚,不愿跟别人抢机会,因此表现平平”。这都是找理由为自己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