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停顿了下,然后咬了咬牙,最终还是没有说下去。
话至于此,朱厚照哪里还不明白,这个第二个原因,肯定则涉及到了朝廷的某个政策,而这个政策的主导者估计现在还活着,而且还身居高位。
王守仁谨慎没有说,这也是人之常情。
比如他只是在去年才中举,然后这一年多便在工部观政。
虽然他有一个当官的老爹,从小就熟悉朝廷的各种政策,但也已经过了十五岁那般冲动的年纪。
虽是不畏惧上位者,但是也比年轻时候多了一丝的稳重,开始还觉得想要说,但是看着朱厚照那张幼稚的脸颊,话虽到口,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此事于太子殿下无益,还请太子殿下放心,微臣必会将此事汇报于陛下。”王守仁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已经暗淡了几分,显然做这件事情的结局不会太好。
听了王守仁的话,朱厚照沉默了,良久他才抬头看向了王守仁,问道。
“孤出阁读书才不久,于学问一道想问先生,不知先生读书谓之何求?”
“读书。”
王阳明重复了一遍,似乎回忆起自己年幼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询问自己的老师,老师的回答却是做官。
虽然那个时候他觉得这个回答没有问题,但是却总觉得有些不对。
但是自己的父亲便是官员,朝廷也有那么多的官员,但是为什么大明的边关还是防不住外敌的入侵?为什么大明还有那么多穷苦的吃不饱的百姓?
在思考了一天之后,他再次拿起书本的时候,一瞬间便相通了这个问题。
读书,第一等事应是做圣贤!
“读书,做圣贤!”王守阳坚定的说道,没有任何的说明。
对于这个回答,朱厚照并不意外,王守仁虽然没有说读书如何做圣贤,但是他却通过自己的经历,最终完成了这个目标。
“那先生知道我读书谓之何求吗?”朱厚照站了起来,回忆起朱祐樘对于前身朱厚照的教导。
“帝王教导我说,读书,是为了知臣子百姓天下人之所想、所求,方可御其拥我大明。”
“大臣教导我说,读书,是要知晓明理,懂得圣人,不外乎就是要心外敬畏。”
“这些话都没有错,为太子,如若拥有神器,也必自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但我之心愿……”朱厚照刚想要脱口而出自己第一次来到大明,站在紫禁城城墙上所想的事情,却突然意识到不妥,虽然王守仁是个有名的仁,但是那些话却不能由他现在说出来,因为显得极其大逆不道。
“估计先生一直好奇为什么我要将先生绑之大同,还将你送到陈将军的面前,而现在我便可以回答你,孤现在需要一个将军,一个可以镇守边关,甚至于北上的将军,而那个人,我寻便京师唯有你一人罢了!”
朱厚照瞥了一眼王守仁,说这话他还是有些心虚,他哪里是寻便京师,分明是精准捕捉。
而且他的这话也有虚假的地方,他最开始是想着王守仁即便不能成为圣人,那么绝对可以成为大将军,但是之后又觉得太浪费了,有种杀牛用小刀的感觉。
所以他对于王守仁的打算是先去边关帮他搞来一只军队,然后便再去全国各地游历几年,之后差不多他登位的时候,就找回王守仁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