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孔伋携孔见郑骀(1 / 2)

所以郑骀给芝麻油的定价要比大豆油低,当然也比动物油脂实惠。

郑骀命乐洪在郑邑内大肆宣传用植物油照明的优点,用芝麻油照明的好处很快便被郑邑内生活节俭或者生活稍显拮据的贵族、富户所得知。

他们立刻便舍弃了动物油脂,转而使用芝麻油照明。

随后郑骀又让乐良继续在菟氏邑和棐林邑种植芝麻,因为芝麻才刚开始种植。

郑骀倒不怕连续种植会影响地力,他想尽快试出芝麻的最佳种植时间。

由于乐良之前兑现了承诺,所以这次菟氏邑和棐林邑的农民种植芝麻都非常的积极。

同时,郑骀想起油桐、油茶、核桃、乌桕并称中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

于是郑骀又命乐良在菟氏邑和棐林邑大量种植油桐、油茶、核桃和乌桕。

壬申,郑邑东门处,一名未冠少年架着牛车搭载着一名耳顺老翁朝着郑伯宫的方向驶去。

牛车停在了郑伯宫外,未冠少年将耳顺老翁扶下了牛车,朝着郑伯宫守卫走去。

守卫见老翁和少年衣着不像普通百姓,便没有出言制止。

耳顺老翁来到守卫面前后,从袖中掏出了一张竹谒,双手递到了守卫手中。

守卫看了竹谒后当即让同伴热情接待老翁和少年,他则快步进宫通报去了。

郑伯宫玉堂殿内,郑骀正在与妘宓饮酒作乐。

范季拿着竹谒向郑骀禀报道:“禀君上,子思子孔伋携其嫡孙孔求在宫外求见。”

孔伋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孔伋曾迁居卫国,此时居于宋国。

孔伋受教于孔子高足曾参,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孔伋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说到孔伋则不得不提《子思子》和《中庸》两部儒家经典。

《子思子》为孔伋及其门徒所作,主要阐述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和之道;至诚之道;以及合外内之道。

《中庸》从第二章到第二十章上半部分主要为记言体,讨论中庸;第二十章以下则为议论体,提出作为世界本源的“诚”,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中庸》后收入《礼记》,乃儒家经典之一。

《礼记》中的《表记》、《坊记》、《缁衣》也为孔伋所作。

《中庸》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十分切合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

“可是仲尼之孙?”郑骀没有接范季递来的竹谒,直接开口问道。

“正是。”范季答道。

郑骀皱眉问道:“彼见我所为何事?”

“臣不知。”范季答道。

“也罢。”郑骀随即说道:“既是大儒,我也该见见,召孔伋、孔求于彰德殿偏殿候驾。”

“诺。”范季应下后便出门宣旨去了。

随后郑骀特地带着兰儿去了彰德殿,在彰德殿偏殿外,郑骀命范季等人留在了门外,只带着兰儿进入偏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