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医术仁心济于世内乡县域播盛名(2 / 2)

父亲说,酒,在当时是一种奢侈品,往往是一家的身份,地位的象征。有面子的人,能人,或有用的人,才能参加酒局。一般农村的人家,在碰到了诸如:起房盖屋,当兵,上学,工作,远方来客,提亲说媒,新客上门,等等,都是很隆重做场面,菜要七碟子八碗,酒要带包装盒的,流行的,烟要“带把的”(注:过滤嘴香烟),作陪的人,更要有面儿,一般是当村的村支书,会计,治保主任,队长,副队长,队会计,教师,在外工作的人,医生,等等。常常兴师动众,半个村子都会被惊动,甚至一些快嘴快舌的人,都喜欢站在附近,打听,议论,八卦一番!更有一些“热心的人”,直接找到主家,帮助“出谋划策”,打听消息!说着一些“很是亲切一家人的知心话儿”!

这也是农村人情世故的常态,随着岁月的流失,变化的只是形式,增加的倒是各种各样的“让人无语的内容”!

而乡村医生,有的叫“赤脚医生”(注:当时国家对分布在农村的医生的一种称呼,一般由各公社卫生院统一管理,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业务上管饭和一些补贴,所在的大队一一现在叫村,按月给工资和补贴。)由于其特殊的功用,现场诊、治,上门服务,在本村卫生室取药,方便,有效,解急,又省钱,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加之,父亲又有一些独门绝技,常将一些疑难杂症和沉疴难题,予以解决,手到病除。因此,时间一长,远近闻名,有专门上门延请,有专门上门看病的,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个空闲的时间。

家里正堂的右山墙,几乎全是他的诊疗器械,如听诊器,条几上也全是看病常用的工具,如温度计,注射器,洗耳器,消炎粉,红药水,碘酒,等等。时常外出诊,常背一个专用药箱,还有一个绣有“为人民服务”的帆布公文包,里面有一个布袋卷,每个小袋子里,都装着一些瓶瓶罐罐和一些特殊的工具,如“汗针”(注:约长20cm,一半可以扎到穴位里面,根据扎进的深浅,对穴位,神经的刺激程度,而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父亲的技艺,绝技,也没有得到继承,弟兄五个,老大学了个泥巴匠,常外出打工,弟兄四个高考考上学都奔赴四面八方一一老二,在马山镇初中教书,老三,在南阳工作,老四,在上海工作,老五,吉林大学毕业后,被招到海军,一直在广东湛江海军部队。

所以,父亲的医学绝技也失传了!呜乎!惜哉!惜哉!

有道是一一

时光流水难停留,

万千世事化尘土。

但得毫末小技艺,

造福乡梓人烟稠。

一一亲爱的看官朋友们: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