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七强忍住笑,故作严肃道,“安安,不得无礼。”
张莫鱼轻轻伸手假装要刮小宋安的鼻子,看到她紧张得闭着眼睛,又停了手,“哼!你才是小蛤蟆呢!当心我也把你逮起来!”
小宋安睁开眼睛却发现对面的叔叔根本没动手,然后像是想到了什么,立刻转头对宋七说道,“七叔,我尿急。”
宋七立刻挥手叫来嬷嬷,领着小宋安去方便。
张闻歌见时机不错,立刻开口道,“宋七少,我今天出来见你,其实是有一件事想阐明………”
宋七忽然抽出腰间的一把海月骨扇,展开放在张闻歌的面前。“闻歌小姐正好提醒了我,我得了这把阐明禅师的扇子,听说你自小博览名家真迹,刺绣书画乃是一绝,还请帮我看看这扇子是不是真迹。”
张闻歌一看到扇面就立刻愣住了神,上面乃是百年前纪州第一书画家阐明禅师所写的一副扇面。张闻歌忍不住伸手接住了扇子,口中赞叹道,“凌厉精巧!快刀抚柳!不是传闻这扇子已经毁在前朝王宫了吗?你是怎么得来的?”
宋七嘴角泛起一丝微笑,“说起来也是一段奇缘,当年末代纪州王有个妃子是东伊国人,跟侍卫私奔逃回了东伊国,带走了王宫里的不少奇珍异宝,后来这批珍宝随着东伊国的商人辗转流到了大秦,这么巧,有幸被我遇到……”
张闻歌捧着扇子赞叹道,“奇缘啊!这本来就是纪州人的宝物,虽然被人盗窃却避开了战火,辗转了一圈又荣归故土,真是太好了!”
宋七指着扇骨给她解释道,“可惜我得到这扇子的时候,原来的紫竹的扇子骨已经毁了,我就就用海月骨补了一副新扇骨。也算是新旧参半了。”
张闻歌痴迷得反复看扇子,“妙啊,阐明禅师不是写过一首海月骨的诗吗?海月骨又是东伊国特产,暗合了这扇子的命运,这样配真是妙极了!”
宋七见张闻歌已经入迷,立即趁热打铁道,“跟这扇子一起的,还有一副《寒江秋意图》,只是我也不吃不准真假………就放在那头南书房里,能不能劳烦闻歌小姐帮我鉴定一下。”
张闻歌一听,竟然百年不遇的机缘,可以一睹自己最喜欢书画家的真迹,实在是不忍拒绝,便答应前往。
兄妹二人跟着宋七走到南书房,这书房倒也不是很大,但是采光不错,除了几块寿山石倒也没什么特别的摆件,非常素净。
“老宅的书房不大有人来用,大部分书画放在松都家里,这里太素了些,让二位见笑了。”宋七一面去书架取下一个蓝色锦盒,一面向二人解释道。
张莫鱼被他提醒才发现,这宋家除了园林草木甚是精细,确实也见到有下人仔细打理。但一到屋内摆设就觉得十分空白,想来宋家只把这老宅当成园林景观来赏玩,不怎么居住。
宋七从锦盒里一个小方格里,取出一副白色丝绢做的手套,然后戴上,再小心翼翼地取出画卷,在一张檀木方桌上小心展开。
张闻歌看到那有些发黄的画卷,眼泪都要激动地流出来了,忍不住打了身边的张莫鱼好几下。“真迹,是真的,这上面白鹭的金线画法是阐明禅师的不传之秘!当世被人称赞临摹阐明禅师最好的梁奇强学士,虽然能学到禅师六分风韵,但是始终也画不出这个金线画法,没想到我竟然有如此荣幸,能得窥真迹!”
张莫鱼也凑过头来看,这肉眼看画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颜色和气韵就像是画家在通过一张纸在跟你诉情,他对世界充满灵秀的感悟、沧桑的悲悯都浓缩在一笔一画中。
画里是秋天的江景,秋风吹来,波纹粼粼,鸟儿在空中盘旋猎食,渔翁在一处三角洲上钓鱼,红叶染透群山,远眺之余,大片大片的留白恰到好处点出了秋高气爽之意。
宋七发现自己投其所好果然见效,便将画全权交给张闻歌。然后摘了手套去另一张书桌上研墨铺纸,想提笔写一首自己少年时初见此画做的诗给张闻歌看。
张莫鱼也看画入了神,然后情不自禁地吟诵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张闻歌看到宋七在挥毫写着什么,走到他身后,发现宋七已经将张莫鱼的诗词写下,两人都不约同地默念起来,只觉得舌头含着一个千金重的橄榄。念道最后一句都越念越慢,觉得大有意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宋七回过神来的时候,只有自己听写出来的一副草书,连自己刚开始为什么拿笔研墨都记不清了,但是这词却实在是太棒了,他自小也饱读诗书,却也不得不承认,张莫鱼这首乃是上佳之品。
宋七抬首想问,“张莫鱼,这是你写的?”
张莫鱼知道他们二人以为这是自己写的,有点脸红,挠挠头,立刻澄清道,“这不是我写的,我只是背出来给你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