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日本人也趁机开始做空奉票。</p>
在东北地区活动的日本人受到日本军事当局的指使和怂恿,常常集中大量的奉票到一个兑换机构要求立即兑换。以此制造挤兑。</p>
当一个兑换机构应付不过来的时候,日本人就开始造谣。说奉票的准备金越来越少,并发表新闻或者散步传单。宣传奉票将会贬值。将会使日本人侨民和日本商业在满洲的利益蒙受损失。</p>
由于在东北活动的商会都是日本官方指导下的半官方团体,各个大商户在日本政府的指导下进行集中挤兑。所以屡次造成奉票贬值。</p>
除此外,日本还在日本的势力范围内排斥奉票的交易。同时大量发行日本金票,挤兑奉票的生存空间。</p>
(这里说的日本势力范围,指的是南满铁路的南满铁路属地。)</p>
(不知道铁路属地的,可以看一下前面的章节)</p>
由于日本人的下三滥手段,奉票开始贬值。</p>
1912年奉票中的小洋票兑日本金元为1.2比1</p>
1915年,小洋票兑日本金元票为1.47比1。</p>
三年时间小洋票的币值跌去两成。</p>
1916年日本对奉票的挤兑加剧,当年二月每日被挤兑的奉票高达七十万元。奉天当局准备金不足,不得不向日本商会求助。希望日本商会不要继续挤兑奉票。</p>
1917——1924</p>
在一战结束后,奉票改发兑汇劵。兑汇劵与之前的洋票不同的是这些劵不能直接兑换大洋。而是要在奉天交劵,但是领取银子要去上海。</p>
这时候的奉票,已经开始由实转虚。</p>
在东北要使用大洋了,还得跑去上海兑换。或者通过银行兑到上海,再由上海兑回东北。小民连汇费都出不起。</p>
所谓的兑换劵,实际上就是奉票回避兑换的方式。</p>
除此外兑汇劵的准备金为分为两种,第一是白银,第二则是日本的金元票。</p>
规定大洋票与日本金元票为一比一比例兑换。</p>
一个货币准备外汇是很正常的,但是正常的外汇准备是准备的一篮子货币。也就是各种货币的外汇都有。</p>
而此时的奉票选择金元票作为准备金则是另一种情况,以日元作为准备金。是完全替日本分担风险。</p>
简单的来说,日元的发行权不在张作霖手里。日本人万一超发货币,奉票将会成为日元的陪葬品。</p>
1924,直奉战争时期</p>
但是奉票的贬值,也不全是日本人的原因。</p>
1924年,张作霖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p>
当年发行奉票5000万元,是1921年的两倍,1925年年底,奉票发行总额已经达到了一亿三千万。奉票兑日本金元从1比1跌倒了1.59比1。</p>
到了皇姑屯事件前夕,由于奉票的超发。奉票兑金元已经达到了40奉票兑1金元。</p>
由于通货膨胀,仅沈阳便有5089家商户无力继续维持纷纷停业。工人失业,商户破产。整个东北各个行业几乎倒闭了三分之一的企业。</p>
.</p>
而现在发行的钞票,是奉票中最新的一种。名为‘四行联合准备库劵’</p>
在1929年5月由东三省官银号,交通银行,中国银行,边业银行联合发行。持有‘四行联合准备库劵’者,可以在上述四家银行进行无限制进行兑换。</p>
由于可以兑换,所以奉票币值迅速稳定,而在中东路战争的压力,以及日本人的做空下。‘四行联合准备库劵’能够兑换大洋的比例也正在下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