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张曼成曾经是马元义的部下,因为当时马元义是黄巾军荆扬方面的总指挥,其实张曼成的攻劳只在于杀郡守褚贡,其余的事迹不详。因此,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里,都懒得提他的名字。
但是张曼成的名气现在不小,在各种游戏中,他也算黄巾军的中坚力量了。所以,他的名气肯定要超过韩忠,孙夏,彭脱等。因此,张曼成在黄巾军列第四。
黄金五虎之游击将军卜已。
卜已在黄巾军的四大势力中算是最小的了,但是他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第一,他活动地区在东郡,相比汝南和宛,东郡离大本营巨鹿最近,可以很好的牵制朝廷的人马,事实上,皇甫嵩后来也正是先东进剿讨卜己后,才北上,进围广宗,可见卜己的牵制作用。
第二,东郡是什么地方,大家知道了,曹阿瞒发家的地方,正是卜己在东郡这边折腾了几个月。让东郡的土豪地主经历了实战考验。培养出了像程昱,陈宫这样的三国名人。
当然,上面说的是前黄巾军五虎,主要指中平元年除张家兄弟的黄巾主力。在黄巾军被平定后,余部抗争不断,继续动摇着东汉反动政府往崩塌方面不断前进。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后黄巾五虎将,大家可能更熟悉一些(后黄巾五虎主要考察武将的武力值,兼顾统帅能力,部分参照三国演义内容。)
后黄巾五虎之北海天王管亥。
如果有人评黄巾军第一猛将,除了大师级的张角外。我看非管亥莫属。虽然演义里有些夸大管亥的能力,说万人敌关羽和他干了数十回合。才将他斩于马下。
要知道,罗先生惜字如金,对华雄,颜良这样的猛将,关公也视之如插标卖首,土鸡瓦犬之辈,一招秒杀。
然而,对管亥,却用了数十回合,考虑到关羽的武力值也有一个成长过程,到颜良时应该是职业生涯的顶峰。后面就一直下滑,到黄忠,到庞德一直下滑到黄忠,到庞德一直下滑。
但也不能证明管亥只是一个草包。
当然,管亥的运气好,因为他碰上了三国的两员名将中的名将,关羽和太史慈。一个是和东吴小霸王孙策打成平手的东吴第一悍将太史慈,一个是蜀汉五虎之首关羽,他要不成名,那才怪呢!
后黄巾五虎之黑山铁柱张燕。
虽然有人说黑山军,白波军和黄巾军关系不大,但来考虑到这两支部队也是借着黄巾军的声势而起,因此,我在这里也将他们列为黄巾军的编制。
黑山军可谓精锐,青州黄巾军号称百万,和曹操打个不停,史书中一个名字都没留下。而黑山军在史书中留名的有许多,张角,张燕,杨凤,于毒,白绕,眭固。
张燕据说轻如燕,应该是像燕子李三那样,功夫不错,特别是轻功。他的成名战是和三国武功天下第一的吕布,吕奉先,激战于常山,有数次之多。
后黄巾五虎之黑山孝廉杨凤。
大家知道,东汉,要是能被举孝廉,算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被称为黑山贼的杨凤做到了。灵帝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
后黄金五虎之汝南之虎龚都。
像周仓,裴元绍这样虚构的黄巾军人物,还有廖化也给安上不实的黄巾军头衔。汝南之虎龚都则是实至名归的刘皇叔的得力助手。
先主传记载了袁绍派刘备到汝南,龚都协助刘备,共抗曹将蔡阳,助先主击杀蔡阳。只可惜,后来龚都都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中,估计是战死在某一次战役中。
后黄巾军五虎之豹刘辟。
刘辟之所以被称为汝南之豹,在于他的迅速快。武帝记载曹操在讨伐汝南黄巾军时,降何仪,斩刘辟,黄邵。然而,先主传里,刘辟又起死复生,助刘皇叔对抗曹仁。
可见刘辟迅速之快,几年在他的生命跨度中只是一瞬。当然,也有可能是碰上了一个同名同姓的人。事实上,刘辟也是在官渡之战前后消失于历史舞台上,那一年,形势特乱,估计你也是殉于某一次战役中,但不可否认,刘辟也是配合过刘备对付曹操,也曾为蜀汉贡献过一份光和热。
另外,有一个叫何晏的,在三国演义里能和曹洪打个四五十回合,可做为后黄巾五虎之储备将领。
以上是第二次黄巾起义的五虎将。
虽然第一次黄巾起义早早以失败结束。但有些地方,确实是可圈可点的。
作者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关于是什么支撑他们发动这次声势浩大的起义?
这个问题,作者觉得有三点。
1东汉朝廷的腐败统治。
2张角相当皇帝。
3广泛的群众基础。
东汉末年爆发过很多小规模的农民起义。都没有什么成效。直到黄巾起义的爆发。才让这个时代的统治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许黄巾起义是有人民群众基础的。这些都来源于张角创办的“太平道”。
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利用。也正是张角的难能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