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谁,只要是胆敢越红线,统统都要杀。孙奋平白招来一场人祸,连同五个儿子也都被孙皓诛杀。
不要说这些外支旁宗,就是孙皓的同父弟弟孙谦,因为被动成为野心家施但的政治旗号,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按说孙谦是无辜的,可孙皓不管这些,直接灌了孙谦和他母亲一肚子的毒酒,送上了西天。至于外姓政敌濮阳兴和张布,孙皓更不可能放过他们,随便寻了个罪名给杀了,夷三族。
从这里可以看出,孙皓的残暴不仅对于自己的家族,还对自己身边的大臣们也不放过。
孙皓在位十六年间,实际上就是一部蔚然壮观的杀人史,只要孙皓发威了,什么人他都敢杀。即使是万彧这样对孙皓来说而重如山的宠臣,也照样难逃孙皓毒手。
刚开始的时候,万彧还是很受宠的,自从当上了宰相,可没过多久,孙皓就开始对万彧腻烦了,三拳两脚就将万彧打翻在地,赐酒,归天。
可能在孙皓的潜意识中,他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谁敢触犯他的利益,那就必须杀掉。除个别幸运的,其他基本上都被夷灭三族了。孙皓是个冷酷没有人性的变态暴君,他总来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即使别人是无辜的。
抛开残暴这一层讲,从东吴的利益角度来看,实际上当初朱皇后,张布等人选择孙皓还是正确的。
孙皓在位期间,东吴内政非常混乱,叛乱迭起,但东吴的生存形势却一直很乐观。虽然晋朝对东吴虎视眈眈,不过司马炎基本上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孙皓是个聪明人,他可以随意杀掉任何人,但有一种人他是不会杀的,不但不杀,反而重用,就是东吴的边关将帅,如陆凯,陆抗,陶潢驻守交州,从西线和南线顶住晋朝的军事压力。
这时孙皓的幸运,恰好也是孙皓的悲哀,因为二陆死得很早,陆凯死于公元269年,年仅四十九岁。
吴郡陆氏从陆逊开始,镇守荆州长达五十年,吴郡陆氏出了三位名将:陆逊,陆凯,陆抗。可他们都死在孙皓之前。荆州的防务自陆抗死后,出现了混乱。
东吴从建立开始,就一直奉行“荆州至上”的防御战略。西线控制荆州,牢牢堵死蜀汉和魏国的进攻,以此来确保江东本部的安全。
蜀魏皆为晋所并,但因为有名将二陆在,即使是晋朝头号名将羊祜,也拿二陆没办法,尤其是陆抗,羊祜只能和陆抗委蛇周旋,最终遣恨千古。
羊祜至死也没有看到晋朝统一全国。
而司马炎看到了。
司马炎之所以拖了十五年才决定大举攻吴,一是内政建设需要梳理,而是北线和西线边患不断。司马炎要不停地灭火。
司马炎暂时顾不上在江东过逍遥日子的孙皓,所以孙皓幸运地做了十六年的皇帝。
等到晋朝缓过元气了。尤其是暂时搞定了北线匈奴,鲜卑,西线羌,氐的军事反抗后,司马炎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孙皓了。
孙皓主政江东十六年,已经闹得无沸人怨,六军晋军浩荡入吴,孙皓终于向命运低头了,无可奈何地做了司马炎的俘虏,被司马炎请到洛阳做寓公去了。
东吴的灭亡,原因很复杂,有政治原因,比如孙皓失人心,也有军师原因,比如名将凋零,新生顶不上来,任何一场战争,其实都是双方主帅的智谋博弈和能力比拼,军队再强大,没有一个合格的主将,是成不了大事的。
后来,孙皓被迫投降后,一家人迁到了洛阳。
司马炎是个厚道人,他知道孙皓是个暴君。也没有难为他。不过同样是亡国皇帝,孙皓的待遇明显不如刘禅。
刘禅当初投降时,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还有其他许多赏赐。
而孙皓和刘禅相比寒碜多了。司马炎还不咸不淡地说什么:“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封孙皓为归命侯,摆明了污辱孙皓。安乐公是正式的爵位,归命侯是干什么的,专给亡国帝王备用的。
在经济上,孙皓只得到了“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角斗,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孙吴宗室的待遇也明显不如蜀汉宗室,他们只是得到了郎中的虚衔,没得到几个大钱。
孙皓死后,陈寿只是不带任何感情地写了句:“(太康)五年(公元284年)皓死于洛阳。”
孙皓很悲剧。但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