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东吴政权结束于谁之手?答案只有一个——亡国皇帝孙皓。
在孙皓投降晋朝以后。
有一次,他到洛阳登殿拜见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司马炎曾当众调侃他。
但是孙皓则变现得异常沉稳。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倒驴不倒架。
事实是这样的:司马炎看孙皓已经来了。便指着他的座位对他说:“朕设此座,等待足下,已经很久了。”
孙皓居然反唇相讥:“臣在南方也设此座以待陛下!”
这也不足为奇,孙皓以前就是暴君。在他的恐怖统治下,吴国人民朝不保夕,从自危。至于他在司马炎那里的表现,与其说是有骨气,不如说是张狂,因为他张狂惯了。对谁也一样,何况是司马炎呢?
那暴君孙皓以前都干过些什么事呢?
其实孙皓是吴大帝孙权的孙子,废太子孙和的儿子。
孙皓的帝位,可以说来得侥幸,也可以说是他应得的。如果不是孙和在那场可怕的争权斗争(二宫之争)中失败。孙亮和孙休都没机会上台。天下依然还是孙皓的。
而孙皓的侥幸,是因为孙休在晋灭蜀,东吴风声鹤唳中惊死。儿子又小,东吴朝野决定议立长君,这才给了孙皓机会。
首先推荐孙皓当皇帝的,是孙皓的朋友,左典军万彧。肥水不流外人田,估计是万彧相当宰相,可他又不是孙休的嫡系,干脆抬出孙皓,自己也好占占便宜。
于是,万彧到处吹捧孙皓,说孙皓是长沙桓王(孙策)附体。英明神武,千古一帝。朝中大佬濮阳兴和张布听信了万彧的鬼话,四处联系,最终决定由孙皓继承大统。
吴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八月,二十三岁的孙皓被命运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三国鼎立的格局,在孙皓继位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到。
所以孙皓面对的是和前几位东吴皇帝完全不一样的局面。
司马昭在灭蜀之后,已经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虽然当时晋朝暂时还没有大举伐吴的打算。但东吴的军事压力,相较于三国鼎立时期明显地增大了。东吴上上下下都在看着孙皓,他们希望这个年轻皇帝能带领东吴走出历史的泥沼。。。。
刚上台的孙皓,处处还表现出明君的风范,“发优诏,恤士民,开仓廉,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甚至连动物们都享受了大吴皇帝的无上恩泽,全被放生了。东吴朝野无不欢欣:长沙桓王果然灵魂附体了。。。。
可是,哪知道他们的笑容还没有褪去,一个个就全都傻眼了。等孙皓的明君瘾过完后,他的本来面目终于露出来了,孙皓狂妄残暴,贪酒好色,这哪是什么明君?活脱脱一副暴君嘴脸!
看到孙皓这副浑蛋模样,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后悔得直想撞墙,当初怎么就信了万彧这个政治骗子的鬼话,立子孙皓这个冒牌明君。可这世界上哪有卖后悔药的?
孙皓是三国罕见的超级暴君,他的残暴指数和后来的南朝宋,北齐有一拼。这些残暴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杀起政敌(包括他认为的政敌)来毫不手软。尤其同宗至亲。孙皓在这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南朝宋和北齐的皇帝特别喜欢诛杀至亲,其实他们都是向孙皓学的本事。
孙皓的帝位,实际上是吴景帝(孙休)皇后朱氏最终拍板定下来的。朱皇后从保全东吴的高处着眼。说:“我寡妇人,安知社稷之虑,苟吴国无损,宗庙有赖可矣。”
按说朱皇后是孙皓的政治恩人,可孙皓上台后,却直接拿皇婶开刀,不知道用什么下三烂的手段,直接逼死了可怜的朱皇后。
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孙皓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不但逼死了朱皇后,还杀死了皇叔孙休的两个年龄稍大的儿子。
事情是这样的:
孙皓送走了孙休四个儿子到小城。在到达途中,孙皓暗自派人将四个儿子中年龄较大的两个,就地杀死了。
孙皓这么狠毒,无非是怕孙休的儿子们长大后,对自己的帝位构成威胁。
孙皓不愧是孙权的孙子,孙权曾经刻薄对待孙策的后人,就怕孙策后人夺位,孙皓照猫画虎,直接铲除了政治威胁
杀完了孙休一系,紧接着孙皓开始对五叔孙奋下手。因为孙皓有段时间因思念亡妃而闭门不出,于是江湖上便传言孙奋有可能将入嗣大宗。孙皓最忌讳别人窥伺他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