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昭平叛了诸葛诞的叛乱之后。
魏国政坛上平静了很长时间。
司马昭也因平叛诸葛诞的叛乱,威望越来越大。甚至达到了功高盖主的程度。
相反,魏帝曹髦也自知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
260年一月,大将军司马昭在魏国进封相公,封晋公,并加以九锡之礼。
司马昭委婉地拒绝了。
司马昭之所以拒绝这份厚礼。是因为司马昭当时已经是大将军之职。手握兵权,朝政。这些厚礼要不要一回事。要了,会遭天下人议论,不要了,正好闭住那些人的嘴。
司马昭是聪明的。他的野心也很大。
所以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是曹髦说的。
曹髦早就看出来,司马昭早就篡位之心的。
这章节也是围绕着曹髦举兵来描写的。
早在司马师一死,曹髦才好不容易才等到的。他本打算外放司马昭的。以便自己掌权。谁知司马昭这块老姜,“辣”得曹髦喘不过来气。
举一个例子,司马昭在平叛诸葛诞的叛乱的时候。就强行带着曹髦一起出征。这样司马昭好证明以“天子的名义”来围剿诸葛诞的。
曹髦其实是很有才华的,“神明爽俊,德音宣朗。”(《三国志》记载),更有朝臣说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其中“陈思”就是陈思王曹植,“太祖”即曹操。有才华的人是这样的,不太甘于屈居人下,尤其他自己的身份还是当今魏国的皇帝。那就更无法容忍臣下把持朝政,专横跋扈了。曹髦想拿回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想发动政变。
除了因为臣子司马昭专横跋扈,所以曹髦发动政变。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另外还有一种原因。
据此记载曹髦举兵的事如下——曹髦粗暴兴怀怨恨。出言不逊顶撞了皇太后。皇太后考虑到他最终担不起国家重任,所以数次宣入司马昭。想让曹髦退位。然而司马昭认为曹髦年龄还尚小。屡屡袒护着曹髦。然而曹髦多次密谋想暗杀皇太后。又举兵想杀了皇太后与司马昭。
这是《三国志》中,陈寿收录皇太后诏令。记载下来的。
但是不管曹髦是因为皇太后还是不满司马昭,反正曹髦肯定是举兵造反了。
在《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里面引用了《汉晋春秋》的内容。是现在史学界公认的曹髦举兵真相。与皇太后的诏令内容迥然不同。
书中的内容是这样的:
作为皇帝的曹髦眼看着自己的权势渐渐减弱。不由得很气愤。
于是,在260年的一天夜里。曹髦命令亢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
并临时召见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
曹髦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现在连路人都知道了。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屈辱了。今天,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