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被称为“蜀国四相”。
这四个人都是治国能手。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为了找到诸葛亮的继承人刘禅进行了严格的评估。
刘禅也不知道该选谁当诸葛亮的继承人。
而刘禅想起了诸葛亮生前曾经私下里告诉过自己的一句话:“假如我不幸死去。后事可托付给蒋琬。”
诸葛亮的这句话,提醒了刘禅。
于是,刘禅就选定了蒋琬,并让蒋琬任尚书令。并加授予了都护,假节,益州刺史,又任大将军,禄尚书令。
虽然蒋琬倍受刘禅的提拔。但是蒋琬的行为举止还跟平时一样。所以众人心里也是很信服的。
蒋琬是零陵人。早年跟随刘备入蜀。刘备平定蜀地后,蒋琬被任命为广都县县长。
蒋琬始终被诸葛亮看好。
223年刘禅即位了。丞相诸葛亮在成都开府治事之后。蒋琬被任命为东曹掾。
东曹掾是一个汉代的官名。是丞相诸葛亮的丞相府一办事的官名。
在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兵汉中,准备北伐曹魏的时候。
在内政方面,诸葛亮全权交给了蒋琬。留守在丞相府主持一切事务。
后来在诸葛亮每次北伐期间。蒋琬兼任抚军将军。蒋琬负责补给诸葛亮粮食,士兵。
所以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的角色就是后勤补给官。
诸葛亮有时常说:“蒋琬忠义,志在正统。能与我一起辅佐王业。”并且诸葛亮密奏刘禅:“我若遭遇不幸,后事可托付给蒋琬。”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蒋琬信赖和评价之高。
234年,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到了成都。刘禅册封蒋琬尚书令。
诸葛亮死后,蜀国上下面临着民心不安的问题。
蒋琬不辱使命。一如既往地治理蜀地。渐渐地使百姓安心了。
238年,刘禅在当今天下形势下,下诏给蒋琬。
诏书的大致内容是:
“各地的叛乱尚未平息。曹睿凶狠骄横,辽东三城人民难以忍受轲政与残虐。于是他们相互连结,与魏国关系开始分裂。而曹睿又大兴征兵,与其互相攻打。就如秦朝灭亡的状况一样。当年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由此变故,这是天赐的良机。先生您应该严整治军,统率各军屯兵于汉中,等到东吴举兵北进,这样两国构成了犄角之势,再伺机进击。”
这样的诏书,堪称刘禅版的《隆中对》。
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开府治事,并加大司马。
同年,魏国的司马懿率军去征讨辽东的公孙渊。
这时刘禅看准了机会,并诏令蒋琬率兵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孙吴夹击魏国。
六年的时间,蒋琬一直屯兵于汉中,魏军因此不敢来犯。在此期间,蒋琬还多次命令姜维率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是收效不大。
这时,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但是不料蒋琬自己旧病复发,未能成行。
而朝廷上的大多数官员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来不容易,不是上策。
于是朝廷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到汉中。试图劝阻蒋琬,蒋琬则是上书后主刘禅。把这次计划的利弊给刘禅叙述了一遍。
后来,蒋琬去了涪县,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
244年,正在病重的蒋琬请求将益州刺史之职让给费祎。刘禅便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
246年,蒋琬病逝于涪县。
蒋琬病逝了,接替他的是费祎。
蒋琬在病逝前,已经把前线和政务都安排好了。
蒋琬先是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统率前线士兵。
蒋琬生前还说,姜维如果不同意调任自己会亲自率兵去制服他。
在内政方面,蒋琬生前回到涪县时将费祎升任大将军,禄尚书令。做好准备接任蒋琬的使命。
蒋琬去世后,费祎接任了尚书令。
费祎是江夏人,费祎以前是刘璋帐下的谋士。
后来刘备平定蜀中。费祎才成为刘备开国的名臣。
费祎以前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
费祎出使东吴期间。经常受孙权,诸葛格,羊匿等吴臣辞锋刁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言辞正当,始终不为所屈。
孙权因此非常欣赏费祎。孙权评价费祎日后一定是蜀国股肱之臣。
费祎这个人非常善良和诚实。难怪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说道:“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当时跟随诸葛亮北伐的费祎被诸葛亮任命为中护军。
当时魏延与杨仪闹不和。经常争论在一起。
而费祎在魏延和杨仪之间做了一个调解的作用。为他俩各释其词。
所以说在诸葛亮生前。能为魏延和杨仪做调解的就是费祎。
234年,诸葛亮死后。蜀国大军准备从五丈原撤军之时,杨仪为了揣摩魏延的意思。
杨仪便让费祎去打听魏延之意。
费祎到了魏延那里。
谁知魏延竟然不同意自己断后,还大骂了一顿杨仪。
魏延最后还拉拢着费祎写一个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