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姜维说:“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所以一定要请求出战,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致胜我军,难道还要远隔千里而请求作战吗?”
这可能是诸葛亮已经老了。对一些战事的分析大不如以前了。
诸葛亮后来派遣使节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召见了使节。
在这次召见中,司马懿主要向使节打听诸葛亮的日常起居。包括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师情况。
使节答道:“丞相(指诸葛亮)整夜都睡不着觉,每天只休息一会儿。呈交上来的奏章,每天都亲自查看。吃的饭也很少。”
司马懿听后,暗自叹息:“诸葛亮的身体快不行啦,他活不了多久了!”
诸葛亮几次出兵,都因为粮食供应不上而退兵。所以,这次他将兵将分派下去驻守耕田,想建立持久的基础。种地的兵士和周边的百姓居住在一起,然而百姓生活很安定,说明军不饶民。
就这样,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了一百多天。
后来,诸葛亮病重,远在成都的刘禅得知消息后。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李福还给诸葛亮询问国家大事。
李福来到了五丈原,与诸葛亮谈话完毕后。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了。
诸葛亮说道:“我知道您返回来的意图,近来虽然整天谈话,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又来听取决定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合适。”
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如您去世之后,谁可以担负重任,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
诸葛亮回答说:“费祎可以继任。”
而李福继续追问,“费祎之后谁可以继任?”
诸葛亮沉默了,没有回答。
从李福与诸葛亮的谈话之中。可以看出后主刘禅一方面在关心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想在丞相之位上。挑选诸葛亮的继任者。
这都是因为诸葛亮活不长了。
八月,诸葛亮病死在了五丈原。终年五十四岁。
在五丈原的天空上,有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可以看到它所闪耀的光芒,但是随后无影无踪了。
后来蜀军长史杨仪整顿了军队。并命令蜀军按部就班地撤退。
五丈原的不少百姓们得知诸葛亮已死,和蜀军退兵的消息后,都前去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得知这个重大消息后,不再闭门据守了。命令魏军追击蜀军。
姜维临危受命。命令长史杨仪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假装对司马懿军进攻。
司马懿因为多疑,看到蜀军即将进攻。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
于是,杨仪看到司马懿已收军。便命令蜀军结阵退出五丈原战场。
后来蜀军到了斜谷。姜维命令全军开始为诸葛亮发丧。
于是,蜀军上下。头戴白巾,抬着诸葛亮的灵柩向前进军。
那么蜀军把诸葛亮葬在了哪呢?
有一种说法是,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嘱。衣冠葬在了五丈原。真身葬在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
诸葛亮的真身葬在哪?谁也不知道。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随着蜀军成功地从五丈原撤军了。五丈原之战也因此结束了。
百姓们还为此时编了一句谚语,“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司马懿听到此谚语后还笑着说:“这是我够意料诸葛亮还活着,不能料想到诸葛亮已经死了的缘故。”
后来,司马懿巡视诸葛亮生前所布置的阵营,堡垒等。亲口赞叹诸葛亮“天下奇才”。
后来,司马懿派一部分魏军。追到了赤岸,也没有追上蜀军。最后无功而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