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渊在掌权不久后便开始与吴国往来。
太和七年(233年),公孙渊企图向吴国称臣,以其为外应。孙权得知消息后,准备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后来,东吴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以下等举朝劝谏。他们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权对公孙渊的支持。他们的建议虽好。但是没有被孙权采纳。
后来,孙权便派遣使者(张祢,许晏等),携带金玉珍宝,准备立公孙渊为燕王。
而远在辽东的公孙渊也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他认为东吴离自己远,而曹魏离自己比较近。
公孙渊实际上是很害怕魏国的。他怕自己如果与吴国交往。魏国会把自己当成眼中钉,肉中刺的。必定会来讨伐自己。到那时自己的辽东将不保。
实际上公孙渊的辽东是依附于魏国的小国。
公孙渊是一个比较贪财的人。他看到东吴送来的珍宝。垂涎三尺。于是,公孙渊再三思考下,决定斩了吴国的使者。
后来,公孙渊将使者的首级献给了魏明帝曹睿。曹睿于是就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各郡。
曹睿派遣使者傅容,聂變去辽东封公孙渊为乐浪公。在这之前,公孙渊派了一个洛阳的计吏。这个洛阳的计吏对公孙渊说道:“这个使团中有位名叫左骏伯的人。力大无穷,不是普通人。”公孙渊听后,非常恐惧,怕有什么不测。
于是,公孙渊带领甲士,包围了使者居住的学馆,然后才出来拜见使者,又数次对陪伴的国内宾客口出恶言。
使者们既无奈又生气。使者们只能回到洛阳后,便对曹睿说明了此事。
公孙渊得罪了曹睿,他的好日子也不长了。
景初元年(237年),曹睿派幽州刺史毋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后,立刻发兵。
辽东的公孙渊终于开始叛乱了。
公孙渊带兵在辽隧一带阻击毋丘俭,并与之展开了激战。因为这时辽东这边正逢雨季。毋丘俭见形势对自己不利,便奉曹睿之命退兵了。
阻击成功之后,公孙渊开始自大了起来。
公孙渊先是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而后又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并给边疆的少数民族加封进爵。并引诱鲜卑人去卿扰北方。又再次向吴国称臣,希望得到外援。
可是,吸取上一次教训的孙权。再也不会买公孙渊的账了。
景初二年(238年)曹睿召回了太尉司马懿。并令司马懿与牛金,胡遵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毋丘俭任副将。
六月,司马懿的部队到达辽东。
公孙渊派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共一万多人驻守辽隧。并在周围挖壕沟二十多里。
待到司马懿的军队到了辽隧,公孙渊命令卑衍挑战。司马懿则是派胡遵与之对阵。结果卑衍大败。
司马懿趁着胜利。士气大增的时候。司马懿命令军士们突破卑衍的围堑,引兵向东南进发。然后突然调头东北。直趋襄平。
卑衍等害怕襄平没有守军。于是,连夜赶往襄平增援。卑衍行军至首阳山,公孙渊又下令与司马懿决战,这次战斗卑衍又大败。
司马懿于是领兵直奔辽隧城下,挖好了壕沟,正巧在当时连日大雨,三十多日不停,辽水暴涨起来了。
而司马懿的运输船可以从辽口直驶到辽隧城下。雨一停,司马懿立即在城周围堆起土丘,造望楼,准备了大量的石头,用弓箭直向在城中发射。公孙渊又怕又急。城中粮食吃尽,开始人吃人,死者不计其数。杨祚等投降。八月的一天晚上,一颗长约十丈的大流星,从首山的东北面坠入襄平城的东南面。
没多久,公孙渊全军溃败,他与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司马懿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在流星坠地的地方,杀死了公孙渊父子。辽隧城被攻破,相国以下的数千名官吏被斩首,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了洛阳。
至此,辽东公孙渊势力就在三国地图上永远消失了。
其实早在司马懿到辽东的时候,正逢雨季。不便出战。有人向曹睿进言说,应该让司马懿回师。曹睿说:“司马懿临危制变,拿下公孙渊指日可待。”最终,司马懿打退了敌兵。
九月,司马懿在襄平大胜公孙渊。司马懿入城,平定了此地。城中十五岁以上男子共七千余人都被杀。
司马懿在城中杀了这么多人。后来修建了一个京观(埋葬尸体的高冢),以示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