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两次濡须口之战。曹魏与东吴长时间没有在濡须口开战了。
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曹操在洛阳病逝了。
曹操在生前立的太子曹丕继位做了丞相和魏王。
在这一年的冬天,曹丕正式废汉称帝,改年号为黄初。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而三国里面的东吴的孙权至今没有称帝。而孙权则是主动派使者来到魏国,请求做魏国的藩属国。
在魏黄初二年十一月,曹丕接受了请求。并册封孙权为吴王。
曹丕授予了孙权许多东西。印玺,绶带,册封文书,金虎符,左竹使等物品。
并且任命孙权为大将军。并让孙权奉命监督交州,并且兼任荆州牧。同时还赏赐给孙权大量东西。
其实孙权想依附魏国是迫于魏国的强大。孙权内心则是并不情愿的。
魏国这时便派使臣去东吴。要与孙权结盟立誓。并要求孙权的儿子去魏国做人质。
而孙权却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孙登去魏国做人质。孙权则是百般推辞不受命
曹丕得知此事后大怒。并决定派兵从濡须口来攻伐东吴。并开始了后曹操时代的濡须口大战。
这就是第三次濡须口大战。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秋。九月。曹丕命令三路大军进攻东吴。东路以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浦口。中路由曹仁领兵攻打濡须坞,西路则是由曹真,张郃来围攻南郡(江陵)。
曹魏三路大军伐东吴。
而孙权这边也做好了准备。孙权派吕范督徐盛和全綜迎战。并以水军抵挡曹休的进攻,以朱桓担任濡须督抗击曹仁,以诸葛瑾,潘璋救援南郡。
朱桓接替了周泰为濡须督。朱桓就成了第三任濡须督。
而朱桓在濡须口驻守时,孙权只给了朱桓五千兵力。在面对曹仁的数万大军。朱桓临危不惧。双方在濡须口展开了激战。
这场战斗是在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三月的时候展开的。
曹仁率步骑兵数万人进入濡须。曹丕下令先抢占濡须坞附近的要地中洲。曹仁为了声东击西。故意佯攻羡溪(濡须东30里)。
朱桓军果然中计。分兵赶赴羡溪救援。等到朱桓部队出发后才发现曹仁大军已围住濡须。而当时朱桓的守军只有五千人。朱桓手下的诸将都感到惧怕。
这时,朱桓为了稳定军心。说道:“凡是两军对阵,胜负成败完全在将领的能力,而不在于士兵的多或少。魏兵也是十分的胆怯,又是千里迢迢赶来的。人困马乏。我和诸位将领镇守高大的城墙,濒临着大江,倚靠着山陵,完全可以以逸待劳。以主制客。哪怕曹丕亲自率军来征,也不足以害怕。况且曹仁这等鼠辈呢!”
于是,朱桓将濡须坞变成了无一人把守的状态,并下令偃旗息鼓。伪装成示弱的状态。来引诱曹仁的后援军来攻。
曹仁果然中计了。曹仁派遣儿子曹泰来突袭濡须城。又派遣将军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五千将士,在早晨的时候,乘坐着油船另外袭击中洲,而中洲正是朱桓部众妻子儿女所在的地方。而曹仁自己则是亲自率领着一万人留在了营地。作为曹泰等人的后援。
这时蒋济对曹仁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曹仁没有听从蒋济的良言。
朱桓得知消息后,派大将严圭去阻截曹仁的油船。并大破魏军,斩了将军常雕,副将诸葛虔,俘获了部将王双,淹死了魏军千余人,又率领军队夜袭曹泰,火烧了曹泰的营地,斩了敌军数千人。
随后朱桓得势不饶人。乘势开始反攻。曹仁军遭受了惨败。不久因为其余两路皆被朱桓击退,魏军才被迫撤军了。
第三次的濡须口之战,朱桓以少胜多,大破曹仁。
第四次濡须口之战发生在公元252年十一月。
当时东吴太傅诸葛恪在关东地区征集人力。在东兴(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须水上重新修复了东兴堤。并在依靠着大山。在大山的左边和右边各筑一个城池。并留下了数千的士兵把守。由于诸葛恪将水提修建到了魏国境内。魏国上下感到了羞耻。于是大将军司马师借此上表当时的皇帝曹芳。准备伐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