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这危急关头,思前想后。最后才决定把荆州的诸葛亮召来。
先不说把荆州的诸葛亮调来对不对。这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刘备非常明智的选择了。
刘备在攻克雒城之后,与诸葛亮,张飞,赵云胜利会师了。之后一起向刘璋的大本营成都进发了。
在进围成都的时候,马超也从汉中那边前来投奔了。刘璋这时已成瓮中之鳖了。
于是躲在成都的刘璋。刘璋仰天长叹说:“我们父子(父子指的是刘焉和刘璋)在益州二十多年了,对人民无恩无德。现在有害得百姓吃了三年战争之苦,于心何忍啊!”于是,刘璋便打开了城门,向刘备投降了。
于是,刘备就取得了益州。
刘备这次谋取了益州。很容易扩大了自己的地盘。而这次也少不了曹操的帮忙。
在这次攻取益州的行动中,可以看出曹操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益州的举动。
不能说刘璋智商低。而是他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的变化。
生逢乱世之中,要明白和看透这些变化。而从这变化之中,做出正确的决断是很重要的。
这也是一个成功地君主所必修的课程。
刘备自从占取了益州。意义上也很大。刘备不仅扩大了自己的根据地。还基本完成了当年诸葛亮所提倡的“隆中对”最终要的一环。即占据益州。与北上的曹操和东面的孙权大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而这时的刘备也不能因此得意忘形了。因为刘备的前方还有孙权,上方还有曹操。
“谋取益州”这一章节就要告一段落了。
可是在刘备谋取益州的全过程中,还有一个谜团。
那就是庞统之死。
那庞统是怎样死的呢?庞统的死又和蜀汉政权有多大影响呢?
刘备拿下了益州。不过却损失了一名天才谋士。这个天才谋士就是庞统。
庞统在刘备身旁只有很短的时间。几乎还没有看到刘备建国称帝,就命陨蜀地。
水镜先生司马徽有句名言,影响颇广:“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卧龙就是诸葛亮,而凤雏就是庞统。
刘备已经把这两个人都集齐了。可是凤雏庞统死得比较早。
庞统一生最主要的计策是为刘备夺取益州献上上中下三策了。
而就是庞统为刘备献出的计策。依计行事的时候,却突然死在了益州境内。
那么庞统是怎样死的呢?
《演义》上就有“落凤坡”这一章节。
《演义》上说,在刘备杀了冷苞之后。刘备大军依庞统之策。准备急速进兵取西川。
庞统这时再三催促。刘备进兵取西川。庞统这时还查看了张松留下的地图。并要求刘备引军从大路进攻,庞统自己则从小路进军。
次日五更,黄忠,魏延领兵先行。刘备,庞统跟在后面。这时庞统忽然马失前蹄,被掀翻在地。刘备便跟庞统换马,庞统谢过刘备,骑着“的卢”马去了。刘备望着庞统远去的背影,不知为何,心里一阵伤感。
《演义》上说,刘备这次攻打的是雒城。
后来,蜀中大将吴懿得知汉军分两路来进攻雒城,便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张任说:“雒城城东南山僻有一条小路,最为要紧,我引一队人马去守。你们就死死地守住雒城。”说罢,张任带领三千人出发,去小路埋伏。
而张任要去埋伏的小路就是著名的“落凤坡”。
后来,庞统引军来到山林小路中,问军士后得知此地名为落凤坡,庞统这时惊叹道:‘’我叫凤雏,这里叫落凤坡,于我不利啊!”这时,张任见汉军中有一骑白马者,便以为是刘备,遂令军士们乱箭齐发。庞统就这样连人带马被射死在乱箭之下。
庞统死后,刘备也是伤心不已。
以上是《演义》的关于落凤坡的故事。
那正史上是怎样记录庞统是怎样死的呢?
正史上说刘备军队进攻雒城,雒城乃是益州最重要的要塞,雒城被攻陷就可以直接包围成都。刘璋部下殊死抵抗,刘备军团围攻雒城前后一年有余。为避免时间延误,拖垮军团,庞统亲自上阵指挥。可惜在进攻之时,被流箭射中,不久死去,年仅三十六岁。
《演义》上和正史上的记载庞统之死,虽然不一样,一个说是在“落凤坡”上死的。另一个则说是在围攻雒城上死的。
虽然《演义》上和正史上,庞统之死。记载的不一样。
但是都导致了同一个结果。那就是庞统之死和前线调度的失误。
庞统一死,刘备在征西川的军事行动上就少了一名军师。
刘备不得已,才召荆州的诸葛亮前来助阵。
这时荆州只剩下了关羽。并且诸葛亮在临走前,送给了关羽“北拒曹操,东联孙权。”八个字给关羽,并让关羽等人独自镇守荆州。
作者认为庞统之死看似一件小事。在《演义》上和正史上没有大书特书一把。但是作者认为其军事意义重大。
其一,庞统一死,刘备在征西川的道路上少了一位军师。从而不得已把在荆州的诸葛亮等人一并调到前线去。这样一来,不仅大大削弱了荆州的军事实力。还为后来关羽失荆州埋下了伏笔。
其二,庞统的死,对刘备集团的谋士群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在军事调动上也少了一位天才谋士。
作者认为庞统死得莫名其妙。不是因为庞统死得太早。而这也有刘备的原因。
刘备没有临阵调度好庞统。这是庞统之死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