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天津《大公报》的吴殿昌社长和王雨生主编邀请付可乐,一起为《大公报》新聘的特约通讯记者江希天饯行。付可乐现在代表是《大公报》在上海合作方的重要代表,而且他之前给吴和王二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他们愿意加深和他的合作,而江希天此次的西南之旅也是事关《大公报》未来发展,乃至中国未来之抗战策略的大事,所以他们特意邀请付可乐来参加。
江希天是四川人,参加过南昌起义,在部队转战途中失散了,并辗转到了南京。他在南京考入也是蒋校长兼任校长的中央政治学校,没有办法,他有校长瘾。这是国民政府培养国家行政干部的大学。江希天加入国民党,选择了乡村行政系,他打算学成后去穷乡僻壤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是,“九一八”事变惊醒了包括他在内的无数中国人,明白抗日救国才是唯一的出路。江希天脱掉校服,秘密离开南京,留下一封信:“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在离开中央政治学校的同时,江希天宣布脱离国民党。留下了蒋校长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法则。
江希天之后进入北大哲学系,期间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知识书籍,但是他最终发现在这里读这些书籍也没有办法帮助到抗日,于是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随后他开始为北平的《世界日报》、天津的《益世报》等多家报纸撰写新闻通讯。他洗练的文笔、独到的视角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的注意,最终在近日和天津《大公报》达成了合作。
江希天开朗热情,善交朋友,聪慧敏锐。他听完吴殿昌和王雨生对付可乐的简单介绍,心里清楚这个年轻人绝对不会仅仅是一个外方代表,事情不会是表面上这么简单的,否则天津《大公报》的高层不会这么看重他,一定要在给自己设的饯别宴上请上他。
江希天含笑和付可乐打招呼道:“我听说付先生不久前刚刚从德国回来,这实在是让我羡慕,我也一直想出国去开开眼界。”江希天事先是从吴和王那里知道了一些付可乐的情况的。
付可乐笑道:“江先生你要是想出国,日后机会一定会有的。《大公报》以后应该会与时俱进,不单报道国内的新闻,也要多报道国境之外的新闻,到第一线去报道。”
吴殿昌和王雨生两人相视而笑,他们都还不知道《大公报》有这样的安排呢,不过二人倒也觉得付可乐的说法也是有一些道理的,未来有机会了不是没有可能去尝试。
江希天却不知道内情,还真以为这就是大公报的发展规划了,大喜道:“这样真是太好了。我一直坚持认为,真正的新闻,一定要亲身去经历,下笔才有力量。”
付可乐赞同道:“的确如此,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素,非身临其境不能尽得。我想知道江先生是怎么想到要去西南采访的?”
江希天正色道:“日本人狼子野心,灭我中华的企图不会停止,中日之间必将有大战,一场全面的大战。一旦中日开战,沿海的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先对这些偏远的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
付可乐惊讶道:“江先生好高明的见识,我此次陪护的汉斯将军,德国前陆军总司令,德国著名的军事学家,他对中国未来抗日战争的看法也有和你相似的内容”
江希天大感兴趣,问道:“真的啊,他具体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付可乐答道:“如果中日战争爆发,他有两个大概的估计,一是中国可能要据守四川,二是战争将长期进行。我认为这两个估计都是很可能发生的,尤其是汉斯将军作为前任德国军事安全总顾问,之前对蒋校长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江希天听得频频点头。
接下的谈话,气氛一直很好。付可乐对西南西北的历史、天文地理、民族习俗、稿件的通讯传递、红军的高明战略、战术等等都发表了相当有水平的看法。
以江希天的博学多才,都对付可乐的深不可测的知识面感到惊讶。真是应了那句话,你所知道的东西越多,你能接触到的未知面也就越大。至于吴殿昌和王雨生二人,他们是早就领教过付可乐的妖孽了,已经有些麻木了。
这次的见面,让江希天对付可乐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都想不到自己会对一个复兴社特务处的情报官员,产生这样一种欣赏感,不过他想想自己也曾经是国民党党员,也就释然了。
众人尽兴而归,江希天也将踏上一段让他留名青史的艰难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