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咱们来聊一聊袁绍这个人,他可是东汉末年乱中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为么这么说呢?
首咱们看一下袁绍的家,话说老袁家在东汉后可是势倾天下的官宦家,四之中五人位三公,称作“四三公”,就是说他家四辈人里有五个人的官位到了司、司徒、尉这样的大官,称为“汝袁氏”,在当时威望极高,袁绍自然也成了当时著的家公子哥。
袁绍字本初,汝汝阳人也。高祖父,为汉司徒。自以下四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拥有如此雄厚的资本和家,袁绍就是个傻子别人也不敢瞧不起啊!而袁绍和曹操、许攸等人小时还是好朋友,用现在话说就是发小啊!
?
来看看袁绍是怎样的一个人
首来说袁绍肯定不能是个傻子,而记载袁绍的长相非常英俊气度不凡,虽然是庶出(不是正妻所生),但袁绍得父亲袁逢和叔父袁隗的喜爱。在汉朝时如果没有家背景想要当官挺难的,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袁绍也是凭借资,年少为郎。二十岁就了濮阳县长,不久因母亲去服丧,又补服父丧三年,前后年,服丧满后袁绍并没有继续为官,而是拒绝了朝廷的辟召隐居在了洛阳。
袁绍之所以隐居是因为他觉得当时的汉朝统日趋黑暗,宦官专政,为了权利,宦官不断地迫害士大夫和学生,这些人称作“党人”。袁绍正是看到了朝廷的黑暗决定隐居的,不过他在隐居的这时间也不是么都没。虽然表面上袁绍自称是隐居,不妄通宾客,但实际上他暗中却结党人和天下侠义之士,而结的还都是当时的人士,如张邈、颙、许攸等人。张邈是当时大鼎鼎的党人,又是汉末“八厨”之一,颙也是党人,并与党人的领袖陈藩、李赝关系密切,话说这些人在当时可都是享有盛的士啊,而在当时没点气的人还见不到袁绍。
在党锢之祸中,这些人常常私入洛阳和袁绍议对策,并帮助党人躲灾避祸,而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曹操,他同样参与到来这场斗争之中,并结起来反对宦官乱政。袁绍的所作所为也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甚至愤然地警告过袁绍。后来袁绍的叔父袁隗也因此事狠狠的责备过袁绍,但袁绍不为所动。
可见这时的袁绍虽然没有入朝为官,但一心想着为朝廷出力,想要为匡扶汉室出自己的一份力。可能这样说会有人反对,不过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而袁绍虽然手中暂时没有权利,但并不代表着他不渴望权利,只是在等个机会罢了。
袁绍崛起之路
中平年(公184年),袁绍等到了机会,这一年,上著的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迫于压力,不得已了党禁,赦免了天下党人。袁绍这接了大将军进的辟召,进这个人是汉灵帝皇后同父异母的哥哥,国舅爷啊,身份显贵,统领着左右禁军,可就是这么nb的一个人物却要听从宦官蹇硕的挥,换作是谁心里能不憋屈呢?
进心里自然很憋屈,这一点袁绍很楚,他同样看不惯宦官专政,就想借助进的力量诛杀宦官。进也知道袁绍家的背景大,就想拢他。就这样,二人的关系也变得很密切了。间袁绍多次劝说进诛杀宦官,但进始终犹豫不决。而另一边,以蹇硕为首的宦官们也一直在谋着如掉进,双方明争暗斗,当时谁也奈不了谁。
中平年(公189年),汉灵帝驾崩,蹇硕迫于压力立了刘辩为帝,皇后以皇后的身份临朝,傅袁隗和大将军进同辅政,这也是外戚与官僚和宦官斗争中的一场胜利。这时袁绍又通过进的门客张津劝说他趁机铲宦官,进也听进去了,并提拔了二十多人,这些人也都成了进的心腹。
这件事情也让蹇硕到了不,就想要谋杀进,但人告发了,进很生气,派人捕杀了蹇硕,此举也引起了宦官们的不满。进害怕发生意外,就托病没有参与汉灵帝的丧事。此时袁绍又冒出来说要铲草以绝后患,并引用了古时窦武的事迹来劝谏进,这次进听是听进去了,却把这件事情向后说了,后没有同意,进也就没说么。由此可见进是一个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胆小怕事的人,这倒是和《水浒传》里的冲性格很像,就是那种不把他逼到绝路上他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的一个人。
袁绍见进一直犹豫不决,就一次劝谏他,让他召四方豪杰猛将,让他们领兵开京城,对后来个兵谏。进又听从了袁绍的建议,但他召的这个人可是可怕了,他就是三国报幕员之一的董卓,为么说他是三国的报幕员呢?因为没有他东汉末年不一定会有那么乱。
可是还没等聚足够的力量呢,进就宦官给杀死在了嘉德殿前。进杀的息传出后,他的部下立刻领兵攻入皇宫,袁术杀进攻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宦官挟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出逃。袁绍和叔父袁隗假称奉召诛杀宦官,一时之间皇宫内喊杀四起,没有及时逃出皇宫的宦官几乎全部袁绍所杀,甚至有些没长胡子的人也当是宦官给杀了。
为么我要着重的来讲这么一故事呢?其主要原因是袁绍后来之所以能够迅崛起,和他大肆诛杀宦官是有一定关系的,很多人后来之所以选择投靠袁绍,也是看重了这一点。
后来董卓专权,袁绍因不满董卓的所作所为愤然离开了京城。要说董卓的运气也是好,军赶洛阳的路上,在洛阳郊让他撞上了张让等人挟的少帝和陈留王刘协,白白的捡了个大宜。可是要说这个董卓是专横啊,刚到洛阳就提出要把少帝给废了,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袁绍当然不同意了,开玩笑,难道你董卓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吗?二人因此就产生了矛盾,袁绍是横刀向董卓拱手而去。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得罪了董卓,袁绍自然不敢在洛阳继续待下去了,于是把朝廷赐给他的符节么的全部挂在东门,逃亡去了冀州。董卓得知袁绍出逃也立下了通缉令要捉拿袁绍,这时就有人认为袁绍家四三公,广施恩德,其门生故吏遍天下,一旦把袁绍逼急了,他很可能召天下豪杰,连同各地群雄一起反,到时个关东联合起来恐怕董卓无法控制局面。于是他们劝说董卓赦免了袁绍,并封他为渤守,赐爵邟乡侯。
中评年(公189年)月,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称汉献帝。董卓立了汉献帝后那就加肆无忌惮了,朝中大小事务全由他来决断,还给自己封了个相国,又自称“贵无上”,全就不把皇帝在眼里,那家伙把小皇帝给盘的,都包浆了。
董卓残忍暴虐,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
董卓的种种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不满,甚至连他分封的关东各地牧守也开始反对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掀起了讨伐董卓的热潮。
初平年(公190年)正月,关东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话说当时各路诸侯哪个没有几万兵马呢,为么偏偏推举袁绍来联军的盟主呢?主要还是因为袁绍的家显贵,可见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出身是多么重要了,就拿刘备来说,仅仅靠着一个“皇叔”的称号,那号召力,很就从一个“穷屌丝”摇身一变成为了姓爱戴的仁义之君了。其实袁绍能够当上盟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诛灭了宦官,并敢于公然反对董卓的行为。
讨董联军号称十八镇诸侯,声势浩大,着实吓了董卓一哆嗦,为了报,董卓派人把袁绍的叔父袁隗以及留在京城的袁氏宗给杀了,接着又派人前各路诸侯那里劝解他们罢兵,结果派出去的人全都杀了,只有韩融因德高望没有杀。这时四方豪杰大都前来依附袁绍,又因袁绍宗的遭遇,大家都想着为他报仇,因此各地揭竿而起的军队都着袁绍旗号讨伐董卓,袁绍也因此正崛起。
不过要调的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就是一个笑话,诸侯们各怀鬼胎,互相猜忌,相互攻伐抢夺地盘,搅得天下大乱,可就是没人愿意去和董卓的军队锋,因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行动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讨伐董卓的事情是结束了,但各路诸侯之间相互吞并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此时的董卓已经不满足于一个小小的渤郡了,他想要扩充自己的地盘,于是他盯上了冀州,和公孙瓒联手逼迫韩馥让出了冀州。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袁绍四处攻伐,不但统一了河,还同时拥有了四州之地(青州、冀州、幽州、并州),拥有士卒几十万,俨然成为了东汉末年实力最大的诸侯,手下是能人辈出,聚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将。可是三国报幕员之一,实力大的袁绍最后怎么就曹操官渡之战给了个惨败,又是怎么把一手好牌硬生生的给了个稀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兄弟不和
大家都知道袁绍还有一个弟弟袁术,讨伐董卓时袁术也是十八路诸侯之一。袁绍虽然是长子,但因为是庶出,就是不是正妻所生。关于袁绍的身在裴松之注解的《三国》中也有两种说法,其一,说袁绍袁绍本不是过继给叔父袁成的,而是本来就是袁成的亲生儿子。
裴松之案:《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于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
不过这其中有个疑点,既然是袁成的亲生儿子,为么又有“逢之庶子”这么一句呢?
其二,《三国·袁术传》中记载:“袁术,字公路,绍从弟也,同父而异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