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立国时,满朝文武都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一个蛮夷愿意立国就立呗,跳梁小丑、沫猴而冠而已。但李铭却是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便又一次亲赴辽东。</p>
原来在万历四十年,建州女真与乌拉部交恶时,李铭便注意起了这股新兴的势力,并且还亲自赴辽东做相关布置,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立国称汗的情报就是李铭布置的暗桩第一时间回报的。</p>
李铭对努尔哈赤的野心和对大明的仇恨有着深刻的认识,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剿灭古勒寨和莽子寨的事情,李铭可是已经调查的清清楚楚,连努尔哈赤接受敕书和授封的前后也都仔细的了解,甚至努尔哈赤自万历十一年至今是如何借助李成梁和辽东明军逐个兼并对手、统一建州女真、慑服海西女真的种种都已清楚掌握。</p>
正是努尔哈赤的坚毅、果决、还有长达三十年的忍辱负重使得李铭注意到了他,并认定他是个危险的人物,进而发动东厂暗桩不断的、无条件的支援叶赫部与其对抗,而后更是不顾东厂暗桩在国内潜伏的保密原则,直接指示东厂潜伏在兵部的暗桩命令辽东驻军干涉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对叶赫部的偷袭。</p>
但问题就在这,李铭花费大量精力对努尔哈赤严防死守,就差明着动手清剿了,可明廷官方对于努尔哈赤的野心却浑然不觉,而且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p>
从努尔哈赤的发迹史来看,他可谓是明廷辽东镇一手扶持起来的。</p>
最开始,努尔哈赤所属这一支应该算是女真各部中最心向明廷的,而他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更可谓是明廷忠实的走狗,虽然死于明军手中,但明廷觉得死了个把奴酋算不了什么,给了努尔哈赤补偿,便以为他依旧会像起父祖一般感恩明廷天恩,继续效忠,完全不顾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是如何影响努尔哈赤的。</p>
自万历十一年,明廷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开始,辽东明军就给与努尔哈赤各种支援,而努尔哈赤的演技那也是一直在线,将一条绝对听话的、死忠于明廷的忠犬模样演艺的是入骨十分,谁跟明廷较劲,他就对付谁,接连为明廷除掉有威胁的部落。可是有心人其实完全可以看出,他又何尝不是借着明廷去逐个铲除自己的敌人呢?</p>
但问题是历任蓟辽总督和辽东巡抚竟然全都看不出,都像是提线木偶一般给与了努尔哈赤无条件的信任,在万历四十三年现任蓟辽总督薛三才还在给朝廷的奏报中称其“唯命是从”。</p>
李铭与薛三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还有东厂暗桩的奏报结合到一起也曾让万历皇帝有些愤怒。</p>
蓟辽总督位高权重,他是有权利看到东厂暗桩的详细密报的,可是在东厂详细的评估后,薛三才依旧认为努尔哈赤像他那冤死的爷爷和爹爹一样都是大明的一条好狗。可就是这条好狗在没有请封的前提下,在薛三才的奏报上报后仅六个月,努尔哈赤就立国称汗了。</p>
这还不是万历皇帝生气的主要原因,万历皇帝的后半生见惯了自己的文臣武将的昏庸无能和刚愎自用,像这样自己打脸的事情,可谓是屡见不鲜了。</p>
让他不能接受这件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努尔哈赤立国称汗的地方理论上是大明帝国的领土,这个地方在大明叫建州左卫;二是因为努尔哈赤理论上是大明帝国正式敕封的建州左卫左都督,是大明的臣子。自己臣子在自己所统治的地域内、未经请示、自立门户,这是对大明帝国权威、对万历皇帝权威的无可争辩的挑衅。</p>
大明帝国对于依附的蛮夷多采取宽仁的态度,如果努尔哈赤没有自立门户,而是上表请封,以当时明廷官员对他的态度而言,是有较大的可能性成功的,但努尔哈赤没有这么做。</p>
对于努尔哈赤跳梁小丑般的行为,万历皇帝的动作也仅限于生了一阵子气而已,没过多久便将这件事抛之脑后了。</p>
万历皇帝老了、也累了,他早就已经被满朝的文武伤透了心,现在只想着每天能够膝前弄孙、颐养天年了。如果努尔哈赤敢在万历三十年以前这么做,那他妥妥的就是一具不知被丢在什么地方、被野狗啃食的尸体了。</p>
更奇怪的是,尽管努尔哈赤立国称汗,可与明庭之间却未撕破脸。他的作为虽然理论上是叛国大罪无疑,但一个夷酋,沐猴而冠、夜郎自大罢了,明庭对于他的大不敬也仅仅是看做不服教化、不知礼仪而已。所以明庭并未对其进行征讨、惩罚、申饬、质问,甚至是理会。而努尔哈赤虽然立国称汗,却未对明庭表现出任何的不敬,甚至在年前还正儿八经、恭敬的申请互市。</p>
因此在抚顺战事之前,大明与女真之间是处于一种微妙和平关系的,即便是辽东上下,包括李铭在内对待建州女真的方略依旧是保护支持叶赫部,用其制衡建州女真,分化海西女真部、鼓动亲明的海西女真部对付建州女真。</p>
而正是这样的缺乏准确判断和应有警惕,以及缺乏对建州女真部有效的控制手段的总体策略,在努尔哈赤绝然的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后,自然就是全面破产,导致辽东的局势闹到了现如今这般地步。</p>
但同时也需要清楚一点,明廷选择这样的总体策略也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的。</p>
李成梁主事辽东时,他的原则或者说是方略很是简单粗暴,对待辽东蛮夷诸部的策略就是一条,哪个个大,我辽东镇就收拾哪个。其实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要使明廷辽东镇成为辽东地区范围内个最大的。</p>
无论是辽河河套的蒙古朵颜三卫还是白山黑水间的女真诸部,收拾的参考标准可不是你听不听话、忠不忠于朝廷,而是只要你有能力威胁辽东镇,那么你就得死无葬身之地。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便就是这种政策下的屈死鬼。</p>
但这么做是有前提的,那便是明军辽东镇个头必须得足够大才行。可万历三大征,用兵的主力便是由李成梁用了二十年打造出的边军绝对的精锐——辽东镇。在朝鲜一战中,辽东明军大批的精锐和骨干都永远留在了朝鲜,可谓是损失惨重,而同一时期的平定哱拜的宁夏之役和勘定播州的杨应龙之乱等多次大战中又数次自辽东抽调精锐,这就使得在军力上,辽东镇在万历三十年以后便就不再具备单挑其他诸部的能力了。</p>
再有就是万历三十六年李成梁再次被弹劾后,李成梁便就基本上被排挤出了辽东的决策层、威望大减,基本上难以再慑服辽东蛮夷诸部。且在他之后,原本他麾下的明军辽东诸部的骄兵悍将谁也不服谁,军中再也没有能统筹全军的帅才,各方利益纠葛也就使得到了万历四十年,本就已经是一副空架子的明军辽东镇在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了。</p>
期间在朝廷党争不休的大环境下,辽东镇更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三天两头就换一个新话事人,由此对夷政策也是朝令夕改。</p>
以上的诸多原因叠加在一块,在李成梁之后的明廷辽东话事人对辽东周边的夷族各部采取的手段便只能是“以夷制夷、借力打力”了,因为此时明军辽东镇已经没有能力亲自动手了。</p>
由于自身势力的问题,导致的政策变化,却也产生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便是如何“以夷制夷”。这就十分考验明廷辽东话事人的政治水平了,最关键的是要认准,谁是前面这个“夷”,而制的又是哪个“夷”。但是这样的事,辽东的话事人却从来没有把稳过。即便是在万历四十五年,辽东镇官方还曾以互市的形式向努尔哈赤所部支援甲胄五百领、长短兵器二千余。注意!这可不是某个卫所军头的个人行为,而是由辽东巡抚衙门主持的、整个辽东镇的官方行为。</p>
现如今,一些列失误导致的恶果也就使得有明廷自己吞下了。</p>
与辽东抚顺事变所引发的后果相较,天津卫的事还叫事吗?由此,二十四日一早,经朝廷中枢动议,内阁提案、万历皇帝批准,通政司便用八百里加急快马向朱由梼下达了命令,要朱由梼全权统筹署理天津三卫之事,朝廷则将全部的注意力都转向了辽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