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民风彪悍,但在拳头硬的前提下,尊卑之分丝毫不亚于内地。
燕王之所以准张辅带三千兵深入漠北,对愿降者采取招揽,对负隅顽抗者采取袭击。除了张辅的能力外,还因为张辅是被旧主猜忌的前元太尉之子。
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张家父子在大漠,有着守信的名声。
打又打张辅不过;张辅的身份也比自己尊贵得多,降,自然也称不上丢面子;再加上张辅“一口唾沫一个钉”的名声……
所以在张辅主动招揽的情况下,一个月内,张辅的三千骑兵就已经壮大到将近万余名骑兵。
睦顺是兀良河流域,一位万余人的部落首领。
睦顺原是满径之地元帅府之下的万户,归大元开国元臣木华黎后裔——沈阳侯察罕管制。后来察罕坐“蓝玉党”被诛,见事不妙的睦顺就率部降了北元。
昨天傍晚,睦顺收到张辅的招降信,在又派出哨兵打探到,张辅的万余骑兵离自己部落只有二十里地时,睦顺便在张辅在信中说给他一天时间考虑内,于今天上午降了。
帐外正在围着篝火欢愉,而张辅却与睦顺在帐内议事。
头发花白但却精神奕奕的睦顺,笑着言道:“衙内,敢问去兴和见燕王,燕王会如何安排我等”?
衙内本是中性词,只是《水浒传》高衙内的名声,让张辅觉得“衙内”是个贬义词。再加上他父亲曾官拜太尉,所以张辅首先就纠正:“睦顺指挥使,称我为文弼即可”。
睦顺自然不会称张辅为文弼,在听到张辅称自己为“睦顺指挥使”后,他并改成张辅为总兵。
张辅言道:“殿下应该会在在兴和或开平附近,赐一块牧地于你。你这部落会改编为一个卫”。
“但前提是你得带着四千能战之兵,去见燕王”张辅补充地道。
睦顺思量了会,带着些倚老卖老之味地说:“活了这么些年,若是不知道防患天灾、不知道保存实力,属下以及属下的部落,恐怕早已是一堆枯骨”。
张辅点了下头,道:“谁说不是呢?睦顺指挥使”。
听到张辅再次称自己为指挥使,反应过来,睦顺便随即大笑起来。
脸上亦有笑意的张辅接着说:“与数字有关,不能空口无凭,咱们立个文书”?
见张辅神色坚决,睦顺也没客气,直接点头答应了。
文书一式两份,蒙文书写。
文书大意为:共征用牛四千头,羊一万头,战士一千名。部落首领睦顺率战士四千三百人、妇女六千零五十九人、幼童五千三百二十七人。
任何一方文书若有涂改、遗失,即以另一方文书为准。
睦顺看完,便在两份文书上签字盖印,且收起一份。
张辅签字盖章,收起另一份文书后,对睦顺以上位者姿态地道:“若能如数抵达兴和,金银珠宝,主上定有赏”。
这种题中之义,睦顺自然理解。
睦顺也明白在明军中若想获得升迁,惟有获得战功这一个渠道。
“会有百余名勇士带着受伤的将士们,与睦顺指挥一起回北平”。张辅对神色有些激昂的睦顺道。
看到睦顺从张辅帐内走出来,在微风下等睦顺的鸡儿,就连忙跑过来,鸡儿小声地道:“父亲,衙内万余骑兵,那三千多骑兵仍然不知去向”。
睦顺闻此眉头一紧,道:“咱们的牧地离兀良哈秃城不远,太尉与沈阳侯察罕之父海西侯纳哈出一向不睦。总兵若不对海西侯铁杆,即朵颜卫指挥脱鲁忽察儿设警戒,才是怪事”。
鸡儿不清楚太尉与纳哈出因何事生隙,他也不关心这个。他之所以对失踪的三千骑兵上心,是源自他担心这不知动向的三千骑兵,会对他们突然发难。
此刻听到太尉与纳哈出有仇,知道三千骑兵是针对朵颜卫后,鸡儿就彻底放下心。
有些心事的睦顺,当看到天空中的皎月被乌云遮蔽后,脚下就随之传来渐行渐远的震动。
睦顺能断定这种震动,是大量骑兵的马蹄裹布地出动。
睦顺看向了儿子,见儿子一脸恍然大悟,睦顺问道:“还有谁知道三千骑兵之事”?
见父亲如此问,鸡儿猜到这三千骑兵,若是乌云不蔽月,那他们只是警戒;但此刻乌云闭月,他们极有可能利用月黑风高,去突袭朵颜卫。
朵颜卫虽然与北元有联系,但此刻却是归大明辽王朱植节制。鸡儿明白衙内若是下令去突袭朵颜卫,是大罪。